又《大悲經》言:佛在補陀落伽山,觀世音菩薩的宮殿,眾寶莊嚴的道場之中。此時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說明自己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所,承受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大悲咒),即刻從初地菩薩頓時超越到第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緣故,生生世世所在之處,皆得恒常在諸佛麵前蓮華化生。因此觀世音菩薩發誓願說:“假使有眾生,能受持讀誦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諸佛清淨國土者,我即發誓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觀世音菩薩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為‘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大悲願力,為了發起一切菩薩的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常常供養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根據這段經文,應當可以知道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以及專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此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者,與那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同樣都能夠往生淨土,此二者福慧果報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請諸位修行者深思之。
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在顯教方麵,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詰經》、《放光般若經》、《光讚般若經《、《大寶積經》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嚴經》卷六、《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第六十八卷、《悲華經》、《地藏經》、《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以及《觀無量壽經》等;在密教方麵則有《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陀羅尼集經》、《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靜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大方廣曼殊利經》、《大日經疏》卷五、《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阿俐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不空★索神變真言經》等。
【形象演變】
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
觀世音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多是女相。不過在當時,觀世音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於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屬男像。
佛教經典記載觀音大士,周遊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為現之而為說法,即是三十二應,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被認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現在的各種形象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像的種形象眾多,大概與觀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當他作為‘西方三尊”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於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它形相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四觀音:
如意觀音,右手持如意,象征事事如意,立於蓮花上,安定人心。
GuanyinwithRuYi,representingasmoothpursue,absorbinghumantroublesandsufferings.
持蓮觀音,兩手持蓮莖,內心世界園覺無礙,遠離yu望。
GuanYinwithLotusinhand,symbolisingthefullyenlightenedmind,awayfromalldelusions.
合掌觀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觀音合掌微笑敬禮,耐心傾聽,尊重他人。
GuanYinwithJointPalms,withasmile,listenstoallcrieswithgreatpatience.
持經觀音,即聲聞觀音,聲聞是聞佛音教導而開悟,以其大願,引導眾生開大智慧。
GuanYinwithSutra,helpsbeingsattainwisdomandenlightenmentthroughtheDharma.
密宗有: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麵觀音、四臂觀音、六觀音、三十三觀音、提籃觀音、有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等。
【觀音道場】
觀音菩薩,悲心救苦,不舍眾生,何止在極樂世界,現菩薩身,助佛教化,亦於十方佛前,以菩薩身,大作佛事。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時,觀世音菩薩,亦同時垂跡娑婆,現菩薩身,助佛教化。
眾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讀誦的大悲咒,是當日世尊駕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時,觀世音菩薩於世尊前說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雲:“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普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幡周匝懸列。爾時如來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詞薩俱,其名曰總特王菩薩……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而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悲聽許……。”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於是說出無量憶劫前,千光王靜如來,授其大悲咒的經過。及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普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布小白華,清香美麗,觀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據說普陀落迦山,共有三處:
(1)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雲:“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岩穀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藏法師之西遊記中,亦有記述:“株羅矩吒MALAKUTA南方海濱,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徑危險,岩穀崎嶇,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測有石天宮,觀世音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險,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見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願……。”
(2)中國普陀洛迦山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名勝古跡甚多,佛教寺庵百數十座。其中位於白華頂南靈鷲峰下的普濟寺,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刹。開辟深遂,殿閣七重,建築總麵積為一萬一千四百平方米。宏偉莊嚴,氣勢非凡。其中圓通寶殿,是觀世音菩薩正殿,建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高六丈餘,廣十四丈,闊八文,內供八米多高觀音聖像。四周塑有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其餘殿堂僧舍,約二百餘間。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普濟禪寺,位於前山,與後山的法雨禪寺,及山頂之慧濟禪寺,合稱普陀三大寺。其它曆代興建大小寺庵,約二百餘間。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普陀山既為四大名山之一,遊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雲集掛單者亦眾。難免聖凡混雜,良萎不齊。何況羅漢境界,往往隱德露癡,遊戲人間。凡人肉眼不識,自會發生誤會。觀世音菩薩,為衛護道場,對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對蓄意擾亂道場之人,亦每現身點化。
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拜訪普陀山。當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緣和尚包圍,並將所得,就地聚賭,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宮後將所見奏知母後,並欲大興問罪之師,但因母後善言相勸作罷。豈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訪普陀山時,和尚何止包圍化緣,且三五成群,吸姻飲酒,喧鬧不已,醜態畢露。乾隆喝問:“因何不守佛門清規?”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氣煞乾隆,誓必發兵捕殺;雖然母後再三勸告,勿作殺業,而毀名山,亦難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時,帶備兵船,再訪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賭的人數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雜。乾隆心想,窮和尚何來許多銀兩,讓我來豪賭,看你窮和尚如何賠償。隨即掏出大堆銀兩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連數次皆輸,最後將僅有銀兩孤注一擲,竟然輸光。氣極將頭上寶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檻褸的和尚贏去。往頭上一載;乾隆盛怒之下,再脫下龍袍作為賭本。結果,又被一個女人贏去,往身上一披,並問皇帝還有何物可賭?皇帝隨即命同來官兵包圍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賭之眾,見被包圍,唯有陸續走進大殿。及軍隊趕到大殿,人影全無,而皇帝寶冠,卻載在羅漢頭上,皇帝龍袍,則披在觀世音菩薩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見,真是羅漢境界,菩薩神變;隨即叩頭謝罪,篤信佛教。普陀山於悠悠歲月中,雖然幾經興廢,於今仍然屹立不倒,遊客如雲,朝山者眾,被菩薩感化而改邪歸正,篤信佛教者,不知凡幾。可見觀世音菩薩衛護道場之威德神力,實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