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禪(1 / 2)

何為禪

(代序)

禪是一種修行方法,也是一種哲學思想,它在古代東方和當代世界許多地方都很流行。

禪的梵語原文為dhyāna,完整翻譯應為禪那。譯成中文有定、靜慮、思維修等意思。 定,是心止於一境;靜慮就是冥想;思維修,就是用方法把散亂的心念變成能夠集中的心念,然後再達到心念的前後統一,這就是入定,如果能更進一步把統一的定心破除、揚棄,出現的就是無我和無心的境界。一般稱此境界為見性、開悟,也就是佛教六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禪波羅蜜。

禪產生於古代印度,其思想淵源可追溯到古代瑜伽。在佛教產生前很久,瑜伽修行即已存在,印度許多宗教派別都有瑜伽修行,佛教產生後也繼承了瑜伽修行的傳統,並且佛教禪的修持內容與瑜伽修行的許多內容相同。

瑜伽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就已存在,從印度河文明遺址考古發掘的文物中, 比如一些印章的神象上就有瑜伽修行的坐法。印度許多古文獻,如《奧義書》、史詩《摩訶婆羅多》等都提到過瑜伽。瑜伽修行主要是保持人內心的平靜,控製人的感覺器官的活動不受外界幹擾, 甚至達到觀慧和精神凝定的狀態。這些都被佛教的禪或禪定所吸收。《摩訶婆羅多》關於精神修煉方麵的內容很多,如靜慮、執持、觀慧、三昧等瑜伽修行的禪定階段。印度婆羅門教哲學中的瑜伽派的基本經典《瑜伽經》是印度曆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瑜伽修行的經典,它認為“瑜伽是對心作用的抑製”。 《瑜伽經》還對三昧的種類進行了劃分,提出了瑜伽的禁製、勸製、坐法、調息、製感、 執持、 靜慮、等持八支行法。分類描述了瑜伽神通力,指明了通過瑜伽修行和智慧達到解脫的途徑。

禪思想自印度佛教產生時起就成為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印度原始佛教最初的教理中,有“八正道”理論,其中的“正定”,說的就是禪的內容。在早期佛教的禪定中有所謂“四禪”,意思是要逐步控製人的感覺、情感、思想等,也就是控製人的心作用。這與奧義書和《瑜伽經》中的瑜伽修持觀念是類似的。 此外, 早期佛教還提出了其他一些涉及禪定的概念,如“三解脫門”和“四無量心”等。“三解脫門”是指空、無相、無願;“四無量心”是指慈(給眾生快樂)、悲(除眾生痛苦)、喜(見眾生快樂而喜)、舍(舍棄錯誤觀念)。“三解脫門”屬於禪定自身的內容,“四無量心”主要是為進入禪定所作的準備性工作或修行者所需要的基本條件。

大乘佛教的定學是“六度”中的“禪那波羅蜜”。而小乘定學要求修行者思慮集中,徹底擺脫世間種種雜念。大乘佛教對一切東西都不能執著,對禪也是一樣,不能把修禪絕對化,不能絕對與外部事物分隔。

大乘佛教發展到瑜伽行派時更為重視禪定。瑜伽行派強調止觀並重,並把禪定學說與諸法本質的理論密切結合。《瑜伽師地論》是瑜伽行派的主要著作,分為本地分、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其中的本地分論述了所謂十七地的瑜伽禪觀境界。

印度的禪思想伴隨著佛教不同階段而發展,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主要階段,都存在著禪思想,但沒有形成一個專門以禪思想為主要弘揚內容的佛教流派或宗派。

禪宗肇始於釋迦牟尼佛。一次釋迦在靈山會上,對著百萬人天,默然不說一句話,隻自輕輕地手拈一枝花,普遍地向大眾環示一轉, 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 隻有大弟子摩訶迦葉,會心地展顏一笑,於是釋迦便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便是禪宗的開始,後來由迦葉尊者為印度禪宗的第一代祖師,阿難為第二代祖師,曆代相傳,直到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達大師,都是在印度傳承,但並未形成宗派。

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正當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佛教衰微,大師東來中國傳法,是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先到洛陽後入少林寺,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學習禪法和《楞伽經》,是為中國禪宗二祖。二祖後隱居於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今安徽太湖北,是為中國禪宗三祖。 後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至今江西吉安附近傳法,嚐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唐武德年間,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是為中國禪宗四祖。道信的一個弟子法融曾創立牛頭宗,但此宗後來影響極小,在唐末時湮沒無聞。隻有弘忍得法於道信,是為中國禪宗五祖。我國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至唐代弘忍之傳承,為後世禪宗各派所承認。弘忍發揚禪風,形成“東山法門”,禪宗傳教自《楞伽經》改為《金剛般若經》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徹心性之本源為旨,守心為參學之要。其門徒甚眾,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師分別形成北宗禪與南宗禪兩係統。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未見本性”。 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 為第六代祖。 慧能得法以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慧能弟子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於天下。南宗所依經典, 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