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名醫楊震極力向上推薦王密做了當時昌邑縣的縣令。因為楊震的推薦,王密非常感激楊震,同時也希望在將來的仕途中能夠繼續得到楊震的提拔。之後,王密曾多次攜帶厚禮賄賂楊震,但都遭其拒絕。
一天傍晚,王密捧著十餘斤的黃金前去拜見楊震。楊震見此,冷冷地對王密說:“我知道你是個怎樣的人,所以我推薦了你,可是你卻不清楚我的為人。”這時王密竊竊地說:“您快別說這些了。我給您送薄禮隻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感謝之意,沒有別的意思,希望您能笑納。現在是半夜時分,不會有人看見的。”
這時隻見楊震一臉的不悅,他說:“這件事雖然沒有別人看見,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難道你能說沒人知道嗎?什麼事情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人講究的是坦誠、正直、清白,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王密聽後,羞愧極了,隻好拎著拿來的東西悻悻離開。
後來,楊震繼續做了幾年的太守。官場上,他始終是兩袖清風。就連自家吃的蔬菜,幾乎都是自己種的。外出從不坐公家的轎子。有一故交曾勸說過了:“就算不為自己,為了兒孫後代,您也多少置辦點家產呀。”可是清正的楊震卻笑著回答:“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難道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
也許會有人覺得楊震有些傻,放著良田、美酒不享用,有著華衣麗服不穿戴,更多的想到的是一些空虛的名譽,簡直一點都不是聰明的典範。其實這些人隻是看到了物質的東西,根本就不懂什麼才是做人的價值。像楊震這樣的抉擇才是真正的聰明。他不會因為自我貪婪,喪失自己的名譽乃至生命,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鋒芒不露的聰明人一直注重自我內心的反省與思考,他們善於出謀劃策,做起事來也是兼顧各方各麵,行事細密周全,使事情總是在安靜中順利完成,他們從不炫耀自己的聰明,他們卻得到了很高的讚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外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做事雷聲大雨點小,喜歡嘰嘰喳喳,渲染聲勢,盡可能地將自己的才華與智慧顯示給別人,他們積極運用眼前的一切有利條件,極盡所能獲取自己所能得到的任何東西,但是,最後他們身陷囹圄,寂寞度日。
種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做人一定要用長遠的目光對待事情的發展,千萬不能拿自己的小聰明對待大事情,更不能用“大糊塗”處理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