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揚名可以,但別爭名
做人應該多一分淡定,少一分計較。不要太過追求什麼名譽或是地位。如果自己在事業上確實有了一定的成就或者建樹,現有的成績也確實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與認可,這一點是值得表揚的。但是千萬不能因為自己有了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大,不僅到處宣揚,還拿別人的成績往自己身上貼,這就需要好好的自我反省了。
低調做人,是需要在言行上好好把握分寸的。事業成功,但不能表現得傲氣十足,總是以成功者的形象自居,到處顯身份,擺架子,想怎樣,就怎樣,隻圖自己痛快,不顧別人感受,這樣下去的結果隻能是傷人又害己。
周朝時,有一名屢立大功的將軍賀敦。每當他立下大功的時候,朝廷都會賞給他一些東西,不管是金銀珠寶還是綾羅綢緞。但是賀敦幾乎每每都會認為朝廷對他的賞賜不公而心懷怨氣,有時候還會口出惡言。一次就因為自己沒能控製住自己的怨氣遭到權臣宇文護的逼殺。在賀敦臨死的時候,他叫來自己的兒子賀若弼,對他說:“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記住!”隨後還用錐子將賀若弼的舌頭刺出鮮血,想以此來告誡這個年輕氣盛的兒子,希望他以後能夠慎言。
父親的去世,讓賀若弼很是痛心。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還能記住父親曾經的教誨。他還經常用“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的警句提醒自己,告訴自己,遇到事情一定要三緘其口。
後來,賀若弼也為朝廷出了力,在當時的隋朝可以算是功臣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給他升官加俸祿,俸祿也跟著不斷的增多。這時候的賀若弼就把父親的告誡拋到了九霄雲外。這也許恰恰印證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事實。賀若弼和他的父親一樣,因為對朝廷封官的極度不滿而大發牢騷,最後也被免去了官職。自從被免官之後,他不但不接受這次的經驗教訓,反而生出更多的怨言,有時候破口而出的惡言更多,於是也和他父親一樣被捕入獄了。
隋文帝在激怒中斥責賀若弼:“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在下麵散布說這兩個人隻配吃幹飯,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有人因此前去奏請文帝將賀若弼處死,但是文帝因他之前也是立功之人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後來隋文帝在賀若弼的麵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很有將才之相。但是你卻因為具備三大猛才害了自己: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的心太猛;目無君上的心太猛。隋文帝這樣評價賀若弼不是沒有道理的。一直以來都是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遷他不滿意。
一次,皇太子楊廣同賀若弼商談朝中大事,便問他:“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都是難得的良將,那麼他們的優劣究竟何在?”
賀若弼竟然毫無顧忌地稟報太子:“楊素是員猛將,但沒有謀略;韓擒虎是員戰將,但不會帶兵;史萬歲是員騎將,別的本領平常。”太子很是好奇地問:“那麼,朝中誰才能稱得上為大將呢?”這時的賀若弼深深一拜說:“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不言而喻,很明顯的是賀若弼自認比別人都高明。
賀若弼目中無人,貶低所有人的這種清高,既得罪了不少的同僚,還引起了皇太子的懷疑。後來楊廣做了皇帝(即隋煬帝),也開始漸漸疏遠了與他的關係。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常常就是因為一句不負責任的話,一個不符合事實的評價,導致了很悲慘的結局。一個玩笑有時候足以要一個人的命。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語言有時候就是一把雙刃劍,說好了,他可以溫暖別人,成就一個人;說不好就是一把要命的尖刀,直直的刺入人的心裏,毀掉這個人的一生。做人做事一定要把握分寸,給對方留下足夠的麵子。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糟糕的結果。在與人正常的交往中,要適可而止。需要時刻警惕禍從口出,在兩個人的交談中,盡量避開談論與事無關的第三方,牽扯的任何事越少越好,否則就很有可能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沒有人能做到“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的境界。在所有的談人論事中,千萬要記得“口下留情”,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總結。在與人的交往中,或者在自己做事的過程中,盡可能的不去嘲笑對方的偶爾失態,不批評對方的一時失誤。要常常審視自己,檢測自己。在別人遭遇尷尬的時候,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別人尋找合適的台階下,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久而久之,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同你合作,因為在他們的心中你不但是一個心胸豁達、做事光明磊落的人,而且從不會過度地顯示自己的名譽和地位,如此你便獲得了良好的群眾基礎,那麼後麵的路也必定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