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簡說——聰明的女人用言語營造家庭的溫馨 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你要非常注意的一點就是要善於傾聽。傾聽是溝通的前提。隻有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小強的母親最近聲帶發炎,疼得要命,醫生囑咐她一周內不要講話,這可憋壞了平時愛說話的她。但是,母親發現,這段時間,自己跟兒子的關係卻奇跡般地融洽了起來。
看過醫生的當天,小強回家一進門:“媽媽,我再也不想去幼兒園了,老師笑話我!”
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母親肯定先怪罪孩子調皮,聲音比兒子的還大。但是由於不能說話,她隻好忍住了,什麼都沒有講。
氣呼呼的兒子來到母親的身邊,傷心地哭了起來:“媽媽,今天老師讓我們裝玩具,我把小馬的耳朵給小驢安上了,老師就笑話我,小朋友們也都笑我。”
母親依然沒有說話,而是把傷心的兒子摟在了懷裏。兒子沉默了幾分鍾,從母親懷裏站了起來,平靜地說:“媽媽,我去玩了,我沒事了。”然後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這次聲帶發炎,無意中讓小強的母親體會到了傾聽對於和諧親子關係的奇妙功用。
你要真實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要進行有效的傾聽。聽孩子說話對一個母親來說並不困難,但是要做到認真聆聽孩子說話,並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就不那麼容易了。有的媽媽常常抱怨說,“我是想聽孩子的談話的,可是,我的孩子從來不想同我談。”幾乎每一位母親都有類似的體驗,在向孩子問了一大串問題之後,得到的回答往往隻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孩子不願多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仔細想一下,其實原因並不在孩子,而在自己,是你沒有認真地和誠心地聆聽孩子談話的結果。
許多時候,孩子有強烈的向你表達內心情感的渴求。其實,此時孩子所追求的並不是來自你的指導、教誨,更不願意聽到來自你的訓斥、譏諷,而是需要有人傾聽他們訴說,有人理解他們內心的感覺,所以,此時你應采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而且是反應式的傾聽,即給予及時的安撫和理解。如果做好這點,孩子一定會急切地渴望與你溝通,渴望讓你分享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並樂於接受你的引導。
用提醒代替責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家長常常會失去耐性,心中猛然冒出一股無名火,動輒對孩子破口大罵,似乎隻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的父母地位。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生活中,還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表情嚴肅,聲音很大,以為嗓門越大,孩子越會記憶深刻,效果也就會越好。其實,這也是家庭教育的誤區,這樣不僅不能收到預期效果,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結果是事與願違。
對此,專家指出:當孩子犯錯誤時,用提醒代替責怪,孩子會聽得更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王小毛的數學作業經常出錯。今天的一道題他又做錯了。
題目是這樣的:“甲有7支筆,比乙多2支,問乙有幾支筆?”
王小毛是這樣做的:7+2=9 答:乙有9支筆。
媽媽一看就生氣了:“我講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這麼笨!甲的筆比乙的多,而你的答案卻是乙的比甲的多。這道題應該用減法,而你卻用加法。改過來!”
王小毛膽怯地看著媽媽,抓過作業本起都沒想,就按照媽媽說得改了過來。
在這個案例中,王小毛的媽媽輔導孩子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是有缺陷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正是導致孩子學習不認真、不善於動腦筋的緣由。
事實上,孩子需要思考,而母親的怒吼卻恰恰把他引向了害怕、委屈、憤怒和抗拒,他的精神完全被這些負麵情緒所占據,還怎麼能夠靜下心來思考?憤怒損耗能量,當你發怒的時候,你自己已經不可能靜下心來給他講題,而你的憤怒又點燃了他的憤怒,結果雙方都是既傷身,又傷心,最後不歡而散,學習草草結束。
可見,當你用指責的口氣批評孩子時,孩子一定會產生抵觸情緒,結果事與願違。那麼,為什麼不能換一種方式,“我剛講的內容,你怎麼又做錯了?是不是剛才我沒有講清楚?”實際上,孩子忘了,很多時候就有家長的原因,沒準兒確實是你沒講清楚。或者,孩子是不是不感興趣?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理解錯了?原因肯定是有的,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找出來,一起去解決。
生活中,有很多母親以自己現在的程度去要求孩子,以為孩子應該什麼都懂。其實,解決問題才是主要的,指責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更糟糕,得不償失。
孩子在成長中會犯很多錯誤,這些錯誤都是無意識或者無法自控的。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母親,不要過多地責怪孩子,隻要提醒他怎麼做是不對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