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爸媽給鼓勵,孩子爭第一 不縱容孩子的攀比心理
點到為智
攀比心理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造成其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給身心健康帶來消極負麵的影響。所以,當孩子出現攀比現象時,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認真對待,不要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
某報曾登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小學1年級的小男孩,見到很多同學都有專車接送上下學後,就開始懇求做生意的姑姑開車送自己上學。要求得到滿足後,小男孩就再也不許自己的父母來接送自己,並跟同學們介紹說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媽媽,以前來送自己的媽媽其實是自己家的保姆。
有一位比較有錢的爸爸,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一所民辦學校讀書,這些孩子的家庭都比較富裕。有一次,這位爸爸準備去接兒子回家,但正好小汽車壞了,送進了修理店。迫不得已,他隻好借了一輛麵包車去接孩子。當他在學校操場停車的時候,他看見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於是,就滿臉微笑走過去接他,可能是孩子剛看見爸爸開著這樣的車過來的,兒子竟然說:“他不是我爸爸,而是我家的工人!”這位爸爸頓時怔那兒了,心裏像打爛了的5味瓶,被氣得半死。
都是六七歲的小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連自己的親爹親娘都不願意認,真是讓人心寒。隻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正是源於孩子們的攀比心理。如果讓這種心理放任發展,那麼將來發生就不是“認不認親娘”這麼簡單,更有甚者出現“親弑父母”也很有可能?攀比心理是一種不願落後於人、超群好強、物欲很強的內心綜合流露,這種心理在成人之間比較常見,情節較輕的表現為凡事爭強好勝,較重則可發展為妒忌心理,而隨著物質社會的不斷發展,受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如今不少孩子也存在這種攀比心理。除了請同學吃東西外,孩子之間還有許多讓人吃驚的“較量”:放學後有沒有小轎車接?父母的官有多大,掙多少錢?家住某著名樓盤的複式洋房還是某豪宅山莊?假期旅遊是去了英國還是美國?
當然,家庭條件很優越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對於一般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也試圖找出自己能與別人比較的地方。例如在郊遊時帶很多食品與大家分享,這個時候,誰帶的食物最多,誰最有麵子;或者纏著父母買電腦,並不斷給電腦升級,因為同學之間會攀比誰家有電腦,而誰的電腦又最高級。有些同學看別人穿得好,自己就要穿得更好。看見別的同學過生日買了一個大蛋糕,就要買更大的蛋糕……
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因素比較複雜,受多種條件的影響:
孩子本來是單純的,之所以要攀比大多是因為受到外界的誘導,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許多父母自己就存在著盲目攀比的行為和心理。比如有的父母談話時,無意識地說,某某家搬新居了,裝修花了多少錢;誰誰又買了新衣服,是什麼什麼品牌的,我們也去買一件穿;誰誰的孩子花錢進了重點學校,等等。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白紙一樣的孩子不受其影響也難。
其次,孩子的模仿力和好奇心很強,喜歡新鮮事物,但又難分辨善惡是非,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彼此攀比。有的比物質水平,如誰的衣服是名牌;誰的鉛筆盒高檔等。有的比家庭條件,如誰家的房子大、裝修檔次高,誰家的生活用品高檔等。還有的比外表長相,比榮譽,比誰受老師的喜歡等。
再次,現代社會物質豐富,長輩的寵溺也易造成孩子性格嬌縱滋生攀比心。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無論孩子要什麼都無條件滿足,自然也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