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鬁是生於頸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結構累累,猶如貫珠狀。多見於兒童或青少年,好發於頭部、頸部、肩臂、背部等。
症見初起時,腫塊如豆,數目不等,皮色不變,推之能動,不熱不痛。繼則融合成塊,推之不移。後期可自潰,潰後膿汁稀薄,其中或夾有豆渣樣物質,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竇道或漏管。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等病。
《靈樞?寒熱》中記載:“寒熱瘰鬁,在於頸項者。”該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氣結血淤,就是裏麵就淤血、濁氣,攪在一起了。此病跟愛生氣也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您是一個愛生氣的人,為了預防生瘰鬁,平時一定多按摩天井穴吧。
圖:天井穴
天井穴在肘尖附近,以手叉腰,於肘尖(尺骨鷹嘴)後上方1寸凹陷處取穴。此穴是治療瘰鬁的首選要穴。隻要每天花幾分鍾時間堅持按摩天井穴,就可防治瘰鬁。
你還要這樣做——
消除瘰鬁的小偏方:
1.嫩豌豆苗1把,口嚼,然後外敷患處,此方治療頸淋腺結核未潰效果佳。
2.將荔枝幹果50克、海藻15克、海帶15克及適量黃酒,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煮,食之。每天吃1劑,堅持服用可消除瘰鬁。
3.取生半夏適量洗淨,曬幹,研成細末,然後置砂鍋內,加適量水煮沸,使成徹狀即可。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潔創麵,然後將糊劑塗於無菌紗布上,敷蓋患處包紮,每天換藥1次,一般治療2~3次即可痊愈。
?急性扁桃體炎取角孫穴來治
【位置及取穴】:正坐或側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發際處。
【功效及主治】:清熱散風,疏經通絡,消腫止痛。主治頭痛,目翳,耳鳴,齦腫,扁桃體炎等。
急性扁桃體炎是指齶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中醫稱此病為“乳蛾”、“喉蛾”或“蓮房蛾”。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急性扁桃體炎好發於冬春兩季,起病急促,可有明顯咽痛,吞咽時還會加劇;除此之外,嚴重的可有畏寒、發熱、頭痛、全身痛等毒血症狀。隻要看看咽部兩個扁桃體又紅又大,小窩裏還可能有許多膿點,就不難診斷。
要治療急性扁桃體炎,也可借助穴道指壓來減輕緩解喉嚨疼痛的不適。角孫穴位於頭部,取穴時,正坐或側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發際處。用拇指用力按揉角孫穴,每天按摩4次,每次3~5分鍾即可。
圖:角孫穴
此外,每天堅持用拇指和食指捏擠角孫穴50次,還可防治療流行性腮腺炎。角孫穴為手足少陽經與手太陽經交會穴,此三經脈均與腮腺部位密切相關,按摩此穴能通調經氣、宣散局部氣血壅滯,故對腮腺起清熱散結、消腫止痛之效。
你還要這樣做——
急性扁桃體炎者的日常保健。
1.避免過食辛辣油炸之品,選擇易於消化、清淡的食物。
2.注意休息,多喝開水,保持大便通暢。
3.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及時治療鄰近組織疾病。
4.如果出現心慌、關節腫痛、下肢浮腫等症狀時,就應該考慮並發症發生的可能,要及時找內科醫生檢查治療。
?指壓翳風穴治療急性耳聾
【位置及取穴】:在耳郭後下方,於耳垂根部後方凹陷處取穴。
【功效及主治】:疏風通絡,聰耳明目。主治耳鳴,耳聾,齒痛,頰腫,瘰鬁。
生活中,我們經常耳聞一些人睡了一覺後,第二天早餐起來突然發現一側耳朵聾了。這其實就是急性耳聾的症狀。這種病發病突然,常見於健康的成年人,以中年人居多,女性比男性稍多,發病前多無任何先兆,常沒有明顯的自覺原因。
急性耳聾可在短時間內(數小時或幾天之內),聽力突然下降,嚴重時聽力可能完全喪失。絕大多數的病人病因不明,少數人因感染、內聽動脈梗塞、抗生素使用過量、腫瘤等導致。另外,當人生氣大怒時,體內腎上腺激素分泌會大量增加,末梢血管會發生痙攣、收縮,繼而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從而影響組織器官的功能。如果這種變化發生在耳內血小管,就會影響到內耳的生理功能,這時就會導致聽力下降。
急性耳聾發病程度不一,一般不會全聾,多數會有殘餘聽力,常伴有耳鳴,多為低音調,有時耳內有堵塞感,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暈。
發生急性耳聾時,要趕緊點揉翳風穴。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於耳垂根部後方凹陷處取穴。此穴是治療治療耳鳴、耳聾的要穴,尤其治療急性耳聾。
指壓時,將雙手置於頭部,拇指指尖按在翳風穴,其他四指分散地放在耳朵上方,起一個穩定作用。然後用拇指用力對凹陷進行點按,直到能感覺出酸脹感。每天可以點按數次,也可以點揉3分鍾,可起到強化聽力的作用。
圖:翳風穴
此外,翳風穴也是治療麵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不管是中樞性麵癱還是周圍性的麵癱,都可以拿來用。
堅持按揉翳風穴還可以增加身體對外感風寒的抵抗力。在我們受了風寒感冒後,多按一按翳風穴,頭痛、頭昏、鼻塞等症狀,一會兒就沒了。
你還要這樣做——
急性耳聾的日常保健:
1.飲食上要減少脂肪的攝入,少吃動物內髒、肥肉、奶油、蛋黃、魚子、煎炸食物等;平時要多吃紫菜、黑芝麻、蝦皮、莧菜、黃花菜、香菜、木耳等食物;多食含鋅的食物,如魚、牛肉、雞、雞蛋、海產品、蘋果、核桃、黃瓜、西紅柿、蘿卜等;每天定量飲用牛奶,多吃奶製品。
2.很多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在發病前多因身心過分勞累,所以要調整好心態,保證有充分的時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