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眾人皆知,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馬謖失街亭,致使北伐遭到徹底失敗。諸葛亮退軍後,揮淚斬了馬謖。同時,諸葛亮對在街亭之戰立有戰功的王平予以表彰,升遷了他的官職。諸葛亮能斷然處斬愛將,為的是嚴肅軍律,強調團隊紀律,捍衛團隊榮譽,諸葛亮“大義滅親”的態度,使十萬將士莫不淚下沾襟,也使將士們為之感到凜然。不僅如此,他還以“用人不當”的理由責罰了自己,連降了三級,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還有一件事,同樣證明了諸葛亮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精神。李嚴是蜀漢的托孤重臣,一直是諸葛亮賴以依憑的良輔。但在諸葛亮北伐時,李嚴並沒有按時將糧草提供給前線,反而在諸葛亮和劉禪之間兩頭說謊話,諸葛亮不明就裏,隻得退軍。後來諸葛亮了解到了真相,將李嚴革職查辦。李嚴對諸葛亮的處罰並無怨言,他一直認為諸葛亮還會重新起用他,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李嚴也並沒有被啟用。諸葛亮寧願放棄一個如同自己左膀右臂的人才,也不違背原則,由此可見,他不愧為貫徹執行“賞罰分明”之策的典範。
實際上,就算是在今天,嚴守紀律仍然是一切製度的基石,一個組織與團隊要能長久存在,其重要的維係力就是團隊紀律,要建立團隊的紀律最首要的一點是:領導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維護紀律。
有句話說的很對,“領導者的氣勢有多大,就看他紀律有多深。”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堅持及帶動團隊遵守紀律的人。火爐麵前人人平等,誰摸誰挨燙。
作為一個組織或一個團體的領導,隻有獎罰分明、公平公正,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他所帶領的團隊才能夠上下一心,共同進步。
2.剛愎自用,自食其果
《左傳》載言:“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就是因為馬謖太狂了,不聽忠言勸告,結果痛失街亭,毀了一生的英明。
從馬謖的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即使你再有才,如果過於驕傲、狂妄,忘乎所以,群眾就會離你遠去,甚至推翻你。老舍先生曾經說過:“驕傲自滿是我們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親手挖掘的。”所以,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過高估計自己,過低估計別人,要始終謙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別人的忠告,謙遜做人,低調做事,才能避免走錯路,吃苦頭。
生活中,在我們身邊有些人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心目中隻有自己,自以為比別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風,好出風頭,在別人提出忠告的時候,非但不聽取,反而對提出忠告的人生出種種猜忌,讓人無法信任,比如文中的馬謖,他如果不那麼剛愎自用,如果能夠在做出錯誤決定之時,虛心一點,聽取副將王平的話,哪怕是沉下心來認真想想,後果也不會這樣慘。
曆史上,齊威王善於傾聽鄒忌的意見,以致於“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唐太宗善於采納魏征的諫言,始有“貞觀之治”;假若劉邦不聽蕭何的薦舉,韓信不得拜將,何以有漢家邦國?如果趙奢不聽許曆的建議,何以能在領兵救韓中挫敗秦軍夜襲的陰謀而大敗秦兵?封建帝王將相尚且有許多人懂得“兼聽”的重要,我們更需要時時聽取別人的見解,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
偉人毛澤東生前就是一位善於傾聽群眾意見的楷模,毛主席告誡我們要到群眾中去,“要作群眾的先生,先作群眾的學生”,鼓勵群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教導每一個幹部對群眾的意見要“聞者足誡”,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延安,毛主席傾聽了李銘鼎先生關於精兵簡政的建議,獲得了極好的效果。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衷心感激。所謂朋友之道,貴在勸導忠告,忠告是別人送給你最豐富的禮物,“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平心而論,真正能夠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指責我們的人是誰呢?不外是父母、師長、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更圓滿,在事業上更成功。
所以,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隻有不斷地從別人的見解中汲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減少失誤,取得成績。因此能夠聽得進去忠告,善於傾聽他人意見才是每一個有誌者必須具備的品格,而剛愎自用,最終隻能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