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園結義(3 / 3)

聖人孔子說:“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多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是有益的。朋友之間,重的是義氣之交,重的是肝膽相照。交朋友要交有血性、有骨氣、有仁德的朋友。利勢、利權、利財之交,都不是長久之交。因為真正的朋友,任何時候都能與你生死相交,不離不棄,哪怕是你最落魄、最危險的時候,那種正義感、那種真正的感情所產生的巨大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2.國家有難 匹夫有責

縱觀三國,不難看出,作者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擁劉反曹”作為全書的主線。這種思想,在統治階級腐敗、政治黑暗、貪官汙吏橫行不法、民不聊生的時代,曾經鼓舞著貧苦大眾奮起反抗暴政、昏君,鼓舞著社會弱勢群體進行武裝鬥爭,起過積極的社會作用。這種思想中所包含的民族意識、民族自尊、民族情結,是鼓舞人民群眾愛國愛家、抗擊侵略者鬥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桃園結義的背後其實正是劉備、關羽、張飛愛國保家、為國而戰的血淚史。

在第一節的桃園三結義裏作者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劉備是為了國家命運著想的真命天子,因為他是漢室的宗親,有著皇族的血緣,再加上忠軍報國的偉大理想和抱負,所以他義無反顧地成為了當下時代的正麵角色。其實在這段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劉備不過是出身貧寒,自幼喪親的普通人,在依靠編織草鞋為生的個人經曆中,沒有進入過上層社會,也無從揣摩當朝政府的心思,卻依然滿懷熱情,在國家危難的時候願意挺身而出。

當時的張飛則是一個中產階級,有著自己穩定的收入和相對豐盈的生活。但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毫無保留地拿出自己的資產,和劉備、關羽一起投入轟轟烈烈的戰鬥中,用他的話來說,男子漢大丈夫,就是應該為國出力。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下,身為男兒保家衛國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愛國主義教育在當朝也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了。

再來說說關羽,當初關羽的想法很單純,與其在戰爭的紛亂中當炮灰,不如挺身而出,為國而戰,說不定就能成就一生的豐功偉績。他的義氣和勇敢,也成為後世傳誦的佳話。

在這三個人結拜之前,所謂的愛國、救國的思想都隻是種想法,而當他們結拜之後,保家衛國已經隨著稱兄道弟而根深蒂固,並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之後他們組成了幾百人的勇士大隊,浩浩湯湯結伴到涿郡去應募,所向披靡地打了幾場勝仗。

一直到此,劉備、關羽和張飛的心裏還是唯當朝政府是瞻。這也能看出,當時的他們想法非常單純,能夠為國家出力,就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誰都沒有考慮過要推翻政府、建立自己的政權,包括後來的獨樹一幟,也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了劉氏的江山而舉旗的。這種愛國情結和“忠君”的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所有人所共有的,當然這也為後來劉備以漢室宗親為理由招募軍隊,從而發展迅猛埋下了伏筆。

愛國情操永遠不過時,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創造了綿延不絕、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時間是流動的,朝代是變遷的,但是,愛國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一種美德,都是值得表揚和肯定的。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們?因此,在國家遭遇危難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要挺身而出。就拿這次5.12汶川大地震來說吧,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誌成城,共度危難。從國家最高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慷慨解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全力以赴,支援抗震救災。這正是“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