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文仲沒有聽其勸告,最後被勾踐逼死。臨死對天長歎,痛悔自己沒有聽範蠡的話,而落得“烹狗”的結果。與文仲相反,範蠡帶著西施和一些財寶珠玉,棄官經商,改名換姓,跑到齊國去了,幾年後,即成為百萬富翁,後人稱其為商聖陶朱公。
科學預見的主要表現是:其一,準確判斷形勢。對事物的產生、發展有全麵的了解,善於把握各種矛盾之間的聯係,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其二,作出科學預測。既能預先推測或測定可能發生的事情,善抓苗頭,思路清晰,頭腦敏銳,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又能獨具慧眼,發現和扶持新生事物,營造事業發展的有利態勢。
武王滅紂後,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監視商朝的遺民,官銜名為“三監”。武王薨,成王年幼繼位,由叔父周公輔政,根本不理“三監”的事務,“三監”因此而非常不滿。管叔等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為避嫌疑,遠離京城,遷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與商朝紂王之子武庚勾結行叛。周公於是奉成王命,興師東伐,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服了叛軍。周公平亂後,寫一首《鴟鴞》詩與成王。其詩曰:“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意思為:“趁天未下雨,急剝桑皮,以縛門窗。望成王能及時製定措施,以防止叛亂陰謀。”
後人便以未雨綢繆來形容做事情要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預見性,防患於未然比出了險情再去補救更為重要。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
戰國時期,魏國的範雎受中大夫須賈迫害,逃匿民間。一次秦使王稽來魏,聽說範雎很有才幹,便暗中帶他回秦。進入秦境時,一隊人馬迎麵馳來,範雎問來人是誰,王稽說可能是秦相穰侯魏冉東巡縣邑。範雎說:“我耳聞穰侯專擅秦政,不容外人,今天被他碰上,輕則受辱,重則被驅。我還是躲到車底吧。”
頃刻,魏冉來到車前,問車中有無別國賓客,王稽說沒有,魏冉就走了。範雎從車中出來,說:“魏冉是聰明人,隻是遇事反應慢點,剛才他懷疑車中有人,你說沒有他未搜查,過後一定不放心,會派人回來搜查的,我要避一避。”說完下車從小路向前走去。果然過了一會兒,魏冉派人到車上翻找,見確實沒人才作罷。
範雎通過分析魏冉的性格,知道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在采取對策的時候,不但預先推斷魏冉會有可能要搜查馬車,而且還預見到魏冉可能會派人重新再搜一遍。正是他高超的預見能力,使他能防患於未然,逃避了被抓捕的命運。
因此,我們必須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提高自己的預見能力,防患於未然,使自己始終掌握競爭的主動權。
培養:培養預見能力應注意的問題
1.養成根據事實考慮問題的習慣
我們平時預見問題或提出結論時,往往容易根據自己狹隘的經驗、周圍少數人的意見以及看過的兩三本雜誌、報紙便來了結論。應該盡量收集更多的信息來做結論。客觀正確的結論,不單是要理論上正確,還要符合豐富的事實,使任何人都承認。
2.認真研究所有的假設條件
例如,“眼睛亮的人,腦子好使”的說法,是錯誤的。或許確實有這麼一種假設(方法),說什麼眼睛明亮說明腦子聰明。也可能有人眼睛明亮同時腦子也好使,但不要忘記還必須考慮其他條件。有的人根據服裝、說話方式和經曆來判斷一個人頭腦的聰明程度,但是一切應看此人的行動結果才能下結論。
3.清楚地區別開“相關”與“因果關係”
據調查,一個人看病的次數多少與其智力高低相關。據了解,智力越高,看病的次數越多。但根據這點就得出“智力高的人比智力低的人容易得病”的因果關係的結論就錯了。這時應解釋為:“前者比後者更注意健康。”
對有因果關係的一組事物,需要研究一下這二者是否受未知的第三者的影響。
4.不要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
在單位裏,有的職員辦錯了事,上級就容易下這樣的判斷:“讓他幹什麼也不行。”當然,經常犯錯誤是另一回事,但也許該職員是偶然辦錯了一次事情。
這種根據某人的部分行為來套他的全部行動的思考方法是錯誤的。這就如同因為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及一個集團中,有一部分人有某種特征,故此,認為這個集團裏所有的人都如此一樣,這種預見方法是偏見的以偏概全,同樣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