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童謠儼然已經成為了許多孩子兒時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童謠對人類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方麵,童謠有利於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根據有關學者專家們的不斷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在四歲以前就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五十;四歲至八歲的時候又完成百分之二十;其餘的百分之三十,則是在八歲以後逐步完成的。這一研究成果表麵,人類在幼兒階段的智力發展是十分迅速和驚人的。隻有在抓住幼兒智力發展的良好時機,對幼兒進行純正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才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

第二個方麵,有利於培養孩子美好的情感。每一個孩子美好的情感,都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力進行培養,而通過童謠的傳唱,對美好情感的陶冶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個方麵,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每一位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時候,首先都要對孩子進行養成教育,而養成教育的核心之處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習慣將會讓孩子的一生獲益。童謠這種藝術形式,在孩子的傳唱中,告訴孩子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應該怎樣去做,不應該怎樣做。從而,在很小的時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四個方麵,有利於培養、豐富和發展孩子的想象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如何,決定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榮辱興衰。每一位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時候,首先要對孩子進行創造力的教育,而想象力就是創造力的基礎。童謠往往展開大膽的想象,使孩子可以張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大膽的創造。

第五個方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心智,開發孩子的智力。幼年和童年,是每一個孩子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童謠所蘊涵的豐富的知識性,對開發孩子的智力非常有幫助。

第六個方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每一個孩子從嬰兒的時候開始,便開始牙牙學語,而童謠悅耳的音韻,自然合節的特質,剛好是他們學習語言的最佳形式。經常傳唱童謠,將會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表達能力。童謠就像是孩子們從幼年到童年的一道大餐,缺少了它,孩子就會營養不良,很難讓身心平衡健康的成長。

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孩子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原先的一些古老童謠,也無法適應孩子們的需求,這就要求一些童謠作家,尤其是廣大的幼兒園、中小學教師拿起筆來,創作出適應孩子審美情趣和審美需求的新童謠來。

當然,童謠的創作手法要豐富多樣,要不斷地運用擬人、誇張、重疊、反複、排敘、對比等手法,從而讓童謠變得豐富多彩,朗朗上口。隻有不斷地去發展和繁榮童謠的創作,才能讓童謠在孩子的啟蒙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童謠,因而就需要更多更好的童謠,陪伴孩子們快樂茁壯成長。

童謠,曾經給多少個孩子帶去過歡樂,曾經陪伴過多少個孩子的成長。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時候,童謠似乎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走向邊緣化,甚至麵臨著消亡的危機。

一個嚴峻的事實就是現如今幾乎找不出一首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廣為傳頌的新童謠。那麼,造成這種尷尬局麵的原因究竟是童謠的產量太少,還是質量不高呢?或者根本就是不管好壞,孩子們都沒有需要呢。有專業人士分析說道:其實從數量上來說,這些年所創作出來的新童謠的數量並不少,新童謠的創作者和推行的人也都不在少數。

可是從本質上來說,現代的童謠又的的確確缺少能夠讓孩子們喜愛並容易記憶和唱誦的好作品。至於現在的孩子們到底需不需要新童謠這個問題,從反思的角度上我們不禁想到了前段時間在孩子們中間廣為流傳的灰色童謠,如果說隨著時代的變遷,童謠這種文化形式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那麼為什麼一些內容不健康的灰色童謠反而能在孩子們的中間流行呢?這個問題,想必能引起家長、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學家的各種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