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話音剛落,有一個人站了起來。
“我願以死守之!”
洺水城頭,王君廓已經快陷入絕望,他對劉黑闥這種簡單粗暴的打法毫無辦法,隻有眼睜睜看著對方的甬道向自己的城牆鋪進。
當甬道修成之時,也許就是自己捐軀的時候。
關鍵時刻,王君廓終於看到了生的希望。
這一天,他像往常一樣登城督戰。上城之後,他看到一陣騎塵卷來,看清旗幟後,他萬分激動。
那是李世民的王旗。
緊接著,王君廓看到對方的令旗揮動,傳遞過來一個讓他倍感親切的命令:
突圍撤退!
率領親信,王君廓準備從南門跑路。事實證明,前方劉黑闥的土方沒有白挖。經過一番衝擊,竟然衝不出去。
此門不通,還有其他的門。
行到北門,在城外兵馬的接應下,總算衝了出來。
離開洺水城時,暗叫謝天謝地的王君廓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竟然有一支二百人的唐軍跟他擦肩而過,重新衝進了洺水城。
率領這支唐軍的是一個熟悉的身影。
謝天謝地謝秦王之餘,還得感謝這個以命為賭注,接手這個死亡任務的人。
站在洺水城上,直麵劉黑闥攻擊的人是羅士信。
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唐軍竟然還換了一次班,劉黑闥再一次被激怒了。
一定要拿下洺水!
劉黑闥向洺水城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站在城下,劉黑闥指揮著衝車撞擊著本就不高的城牆,火光之間,劉黑闥突然看到漫天的白色。
下雪了。
一股喜悅在劉黑闥的心中湧起。
李世民讓羅士信空降洺水,並不是讓對方去送死,事實上,他隻是讓羅士信能夠堅持一段時間,直到唐軍主力集結完畢,這樣,就可以采用中央開花的戰術將劉黑闥一舉消滅在城外。
這個奇計隻差一步就成功,李世民算到了唐軍集結的速度,也找到羅士信這樣以死誘敵的勇士,可他卻無法掌控天時。
天降大雪,大路變得泥濘,唐軍無法順利組織大軍。救援被阻斷在路上,隻好眼睜睜看著劉黑闥的甬道修到了洺水城下。
在外無援兵,內無險關的情況下,羅士信支撐了八天。
八個日夜不停的進攻,劉黑闥終於進入洺水城,登上城樓那一刻,他也震驚了,城內一片狼藉,所有的石頭巨木都已經用光。
要是城內還有防守器具,也許今天自己還無法站在這裏吧。
接著,劉黑闥聽到一個讓人氣憤的消息,當初降唐的洺水軍將們都逃跑了。憤怒之後,總算有一個好消息。
唐軍的主將被抓住了。
在得知抓住唐軍的主將叫羅士信時,劉黑闥終於覺得這數日的苦戰有了回報。他馬上下令好好對待羅將軍。
劉黑闥親自來到羅士信的麵前,苦口婆心勸他跟自己一起幹。讓老劉意外的是,羅士信斷然拒絕了他的好意。
劉黑闥曾經跟羅士信同在瓦崗、洛陽共過事,算是資深同事了,對這位羅士信,劉黑闥自認是了解的。羅士信並不算是一個忠誠之人,當年張須陀兵敗,他向李密投降,李密兵敗,他向王世充投降,為什麼今天不肯向我老劉投降?
劉黑闥一時半會兒是不會明白這其中的原因的,這個原因在於信仰二字。無論張須陀也好,李密也罷,或者是王世充,對羅士信來說,都是人生中的驛站,而唐朝對於羅士信來說,卻是最終的歸宿。
在唐朝,羅士信看到了一統天下的希望。
我願意以一個唐朝軍人的身份死去,我相信我的名字一定會跟一個偉大的皇朝聯係在一起。
唐朝的皇帝雖然姓李,但唐朝是天下的唐朝,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
羅士信說出了他的理由,最終激怒了劉黑闥,慷慨赴死。
這一年,羅士信二十歲,征戰沙場六年餘。
羅士信死後,被安葬在邙山,在他的墓邊躺著的是裴仁基。這是羅士信的遺願。
當年張須陀兵敗之後,羅士信曾經投靠過裴仁基,並受過對方的禮遇。在攻破洛陽之後,羅士信尋找到裴仁基的屍首,自掏腰包在北邙山上找了一塊墓安葬對方,並許下“我死後,當葬此墓側”的願言。
兩個並不相識的人,因為亂世走到了一起,他們並未許下同生共死的誓言,如今,相伴而永眠。
從今以後,羅士信去老朋友家串門就方便多了。
【血淹三軍】
羅士信的死讓李世民意識到,劉黑闥是一個比竇建德更為凶險的對手,此人跟竇建德一樣善於安撫人心,卻比竇建德更堅決,更勇猛。
對於這樣的人,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李世民重新拿出了絕活,斷糧路。
經過兩個多月的騷擾,李世民確認劉黑闥已經無糧可吃,接下來對方一定會做出傾巢而出的舉動。
這將是一舉全殲對方的機會,可是僅僅做到這一步就足夠了嗎?
三月二十六日的中午,劉黑闥率領著最後的兩萬兵馬,搶渡洺水。
洺水很淺,劉黑闥很容易渡過了大半的河域,順利之下,劉黑闥沒有想明白,春天已經到了,春汛早來了,為什麼洺河水還這麼淺。
渡過大半時,劉黑闥就發現唐軍已經列陣於河岸之上。唐軍沒有宋襄公那樣高尚的道德水準,自然是不會放棄半渡而擊這個大好時機。
好在洺水不深。
劉黑闥馬上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就在洺水之上,兩軍的主力展開了廝殺,本就不寬闊的洺水河被攪得血水橫流。
不斷有人倒下,屍體倒浮在水麵上,而旁邊的喊殺聲並沒有停止。人生在戰場之上變得簡單而殘酷。要麼站著離開,要麼倒著死去。
沒有人選擇退卻。
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黑闥的大將王小胡衝開重圍,來到劉黑闥的身邊,焦急萬分地告訴他,現在應該馬上離開戰場。
注意,他說的是離開,而不是鳴金撤退。
因為兩軍混戰一塊,撤是撤不出來了。要走,隻能丟下死戰的兄弟,自己一個人悄悄逃走。
劉黑闥雙眼血紅,扭頭看了王小胡一眼。
你在胡說什麼!你是第一天跟我嗎?我劉黑闥豈是丟下兄弟一個人逃命的人!
可聽完王小胡的話,劉黑闥的臉變得慘白,憤怒之中,他掉轉馬頭,無奈而悲愴地吼道:走。
遠處,洺水正像翻滾的刀片一樣直撲而來。
李世民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天的大戰,為了這一天的大戰,為了擊敗這個無比頑強的對手,李世民不得不布下一個死亡之陣。
在開戰前,他派人到洺水上遊築壩截斷了洺水,並告訴他,等我與對方開戰,你就決堤放水。
水淹七軍並不罕見,據說關羽,蔣介石都是這一計策的用戶,但李世民的水淹之計有一些特別,從史料上分析,他用了一個棄卒奪帥之計,棄的是自己的唐兵,奪的是劉黑闥。
大水襲來之時,卷走的不僅是劉黑闥的部下,還有為拖住對方留在河道上的唐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從來不隻是一句戲言。每一個字都是用無數的鮮血寫就在史書之上。
洪水過後,戰鬥終於結束了,唐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此戰斬殺敵軍萬餘人,淹死數千人。劉黑闥的大軍隻有兩萬人,這意味著,除了被大水衝走外,所有的劉軍將士都選擇了戰死。
望著堵塞河道的屍體,李世民鬆了一口氣。
不管怎樣,戰爭終於結束了。
這是一場真正的殊死較量,是唐軍從未遇到過的頑強之敵。獲勝方取得的無疑是一場慘勝。
為什麼這些人從不退縮,為什麼他們選擇死戰到底?
事後看來,李世民並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在驚歎對手意誌頑強之餘,他隻是慶幸自己取得了勝利。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判,沒有搞清對手為何以死相搏,就不會明白戰爭並沒有結束。
兩個月後,僅以數百騎突圍的劉黑闥又一次殺回了山東。
起事以來,劉黑闥一直保持著獨立性,沒有向突厥屈過膝,現在為了複仇,他放棄自己的這一原則。
卷土重來的劉黑闥身後跟著大群的突厥鐵騎。回到山東之後,亡命天涯的部將重新聚集在他的麾下。
這一年的冬天,劉黑闥橫掃山東,大敗唐軍各路兵馬,又重新站到了洺州城上。
打不死、打不垮的劉黑闥又回來了!
唐朝用自己的大軍擊敗過劉黑闥,但叛亂,並不是僅靠武力就可以平定的。
早在劉黑闥從洺水上逃走之時,就有一個人預見了今天的情景,其時,在長安,唐朝太子李建成向他的幕僚問起了這個問題。
“山東的局勢平定了嗎?”
幕僚搖了搖頭,說出了山東的隱患:
“劉黑闥雖敗,但殺傷太多,其首領又全部登記造冊,處以死罪,反兵的妻兒都被俘虜,想投降而無門。雖然有赦免的詔令,但抓住了之後又全部殺掉,這樣下去,隻怕殘餘的反兵號令起事,百姓將不得安寧。”
這位洞悉山東叛亂之因的人是魏征。
【名臣】
魏征的名字是跟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這些金光閃閃的名詞聯係在一起的,魏征同誌在大唐朝天天跟李世民抬杠,每天挑李世民的毛病,終於把這位老板成功送上了千古聖君的高位,而他本人也成諫臣的代名詞。
但諫臣隻是魏征的一麵。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敢於直諫的人,但從沒有人像魏征這樣用勸諫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據史書統計,諫官的職業風險相當高,比幹被挖了心,海瑞被罷了官,陳元達自殺身亡,楊繼盛刑場高歌……
這說明敢於直諫是比較容易的,隻要舍得一身剮,自然敢把皇帝拉下馬,但善於直諫是不容易的,這不僅需要大勇氣,還需要大智慧。當然,還要趕上一個不那麼渾蛋的皇帝。
魏征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魏征,河北巨鹿人,在成為天下聞名的第一諫官之前,魏征的人生可用坎坷二字形容。
因為投胎沒看皇曆,魏征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年少的時候,父母又去世了。成為孤兒的魏征是在苦瓜汁裏泡大的。按照慣常的說法,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魏征顯然是個例外,放著父母留下來的一些家產不去經營,反而跑到道觀當了一名道士。
史書對魏征的這個舉動定性為不事生業,就是不務正業的意思,事實上,這是誤會魏征先生了,魏征可是生存大師,他跑去當道士可不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
據當時的情況來看,道士可是一門很有前途的職業。
正所謂亂世練武功,盛世煉仙丹,魏征的職業策劃還是比較靠譜的,他當道士那年,大隋朝國富民強,以後少不得有大戶人家乃至皇帝都會求仙問道,自然道士需求緊張。可惜的是,計劃沒有變化快,沒想到楊廣陛下太不爭氣,數年間就把盛世變成了亂世。
魏征很快察覺到了時代的變化,並很快轉變思維,調整方向。
於是,魏道士開始真的不務正業,當道士期間不煉丹、不打坐、不修仙、不辟穀,開始搞起文化學習來。他學習的東西十分雜,光看一樣,不知道魏征的研究方向是什麼,但把他所看的書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魏征學的是王霸之術!
顧名思義,王霸之術就是佐王稱霸之術,曆史上,管仲、張良、劉伯溫們都是這一門派的優秀學員,大家大概想不到魏征也是這領域的高級人才。造成這樣的誤解不能怪大家,要怪隻能怪魏征自己。
魏征雖然有王霸之才,可惜卻無用武之地。
要知道天下雖然大亂,群雄並起,各位山頭都急需有王霸之術的人才,但真正有實力用上這種術的寨主不多,導致魏征雖然選對了專業,但就業門檻很高,極難找到工作。
魏征的第一個老板是武陽郡丞元寶藏,這位元寶藏還是識寶的,專門從道觀裏把魏征請出來,聘請他當了一員書記。但這位元寶藏並沒有成王稱霸的偉大理想,沒多久就投靠了李密。
過了一段時間,元寶藏告訴他,魏書記趕緊收拾一下,魏王點名要用你。
聽到這個消息的魏征相當激動,在他看來,能用他王霸之術的人非李密莫屬。於是,魏征充滿希望來到瓦崗總部,並馬上發揮所學,一口氣向李密提了十個可行性建議。
麵對急於表現的魏征,李密笑了,他告訴對方,現階段魏先生還是專心做好文書工作。
原來李密看上魏征,隻是欣賞魏征代元寶藏寫的信件。
搞了半天,還是被人家當秘書使。這對魏征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而對李密來說,更是一個重大損失。
第二年,李密兵敗,逃亡唐朝,魏征隨李密來到長安。
望著長安巍峨的城池,魏征似乎看到了自己輝煌的未來,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名字將跟這個繁榮的城市,跟這個新興的皇朝聯係在一起。但社會經驗告訴我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彼時的魏征沒有想到,通往輝煌的道路是如此曲折,又是如此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