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天之節刀 六、維盛(1 / 1)

番外篇 天之節刀 六、維盛

憶往昔亡父在時,時常引用我朝與唐土史料,告誡吾與眾兄弟不可驕橫;須時刻謹記萬物不可過茂,過茂遭損;萬事不可盛極,盛極必衰。當時尚自懵懂,隻是付諸一笑,今日想來,悔不曾謹遵亡父教誨,以至今日也。

在下小鬆三位中將、平氏維盛,已故內大臣重盛長子,已故入道相國清盛之孫,如今隻是一介亡命天涯的行腳僧,孑然一身,飄零海上,空茫無寄。往昔平家權傾朝野之際,吾與諸兄弟帽簪櫻花,足踏青海波舞,仆役簇擁,高朋滿座,真有如一場幻夢一般。

自祖父亡歿之後,平家的禍事便一件接著一件發生——先是木曾義仲16領兵叛亂,占領京都;平家人被迫西遷,後又在一之穀接連遭遇源賴朝、源義經奇襲,兵敗如山倒,如今隻剩下屋島一處苟且存身。逃離京都之際,我因不忍妻兒同遭流離之苦,故而將他們留在了京都,未承想今日卻遭來同族的猜忌,疑我早有二心,打算投奔源氏。維盛左右遭忌,百口莫辯,索性帶著三名親信,逃出屋島,幸得故人瀧口入道時賴相助,出家為僧,翻越重重關卡,今日來到那智海上,行將自沉。

遙想當年,亡父尚在時,曾有一日急召我入內,擺下酒宴,又命家臣捧出一把長刀,鄭重交付於我。我初時以為是家傳重寶、朱雀天皇所賜的“小烏丸”太刀17,沒想到接過細看,卻是大臣殯葬時佩戴的無文太刀。我當時心中愕然,還以為是家臣送錯,不料父親含淚命我收下,沉聲道:“沒有拿錯,這就是大臣入葬時子息佩戴的無文太刀,此刀本來打算在入道相國辭世時為父自用,如今為父要走在入道公前麵了,此刀便先傳給你吧。”

我聞言大驚,連忙追問父親何出此不吉之言。原來日前,父親前往熊野神社參拜時,曾在神宮前如此禱告:“今觀吾父入道相國之言行,愈發狂態畢露,偏離正道日遠。吾身為人子,不能說服父親收斂暴戾;身為人臣,不能扳正傾斜之朝綱,實在左右為難,竭思苦慮。請求神佛能止入道相國之邪心,還社稷朝綱之清明;如若不然,則減去重盛之性命,以救平家子孫來世苦難。”說罷忽感體內有燈火般的物事從中飛出,隱入神宮中猝然不見。父親明白神明所指,心中黯然,回到家中便染病不起,心知時日無多了。

我哭泣著接過無文太刀回到臥室中,心中鬱結,卻無可奈何,正想將刀交給家臣收納,未承想卻在刀鞘和刀身間發現一片絹角。我詫異起身,拔刀出鞘,隻見太刀刀鞘內不是精鐵刀身,居然是一把木刀!木刀之內嵌藏著一把銀色小長刀,刀身上綁著一卷帛書。 我展開帛書,竟是父親寫下的遺囑——原來太刀中的銀色小刀就是祖父當年從嚴島大明神那裏得到的寶刀“武家之節刀”!祖父年邁後將其交由父親保管,父親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心知自己過世後,叔父宗盛一定會來討要這把寶刀,而宗盛父子又缺乏德才,沒有統領武家之氣魄。父親唯恐我年幼,無法保住節刀,故而將刀藏入無文太刀內,秘密傳授於我。手持著這一件武家重寶,我心中久久難平,泣不成聲。父親為國為族所留下的種種良苦用心,吾等實在是難以企及。

父親過世後,遺物中因尋不見節刀,著實在平家乃至整個京都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種種謠言喧囂塵上。祖父雖然駭怒,好歹還沉得住脾氣暗中搜查,宗盛叔父果不其然大為驚惶,舉家上下鬧得不得安寧,甚至殺害了傳聞夢見節刀丟失的源中納言雅賴大人的郎黨。緊接著,戰亂隨之而來,高倉宮、木曾義仲、源賴朝、源義經先後舉兵,平家一夕之間從國之棟梁淪落為朝敵逆黨,人人得而誅之。

自逃亡屋島後,吾知平家氣數已盡,為防身死後節刀落入賊人之手,也不願家族弟兄為此刀再起紛爭,此次出逃,我仍舊貼身帶著這把節刀。手握世間人人渴望的“武家之霸權”,我心中此刻卻隻想再見留在京中的妻兒一麵。縱是千乘之尊、萬戶之巨,回首人世,不過寥寥數十載,如葉尖朝露,轉瞬即逝。今日麵對這縹緲無垠之瀚海,更感歎生而為人不過曇花一現、滄海一粟。維盛今日便帶著節刀,投身這無邊無際的深海之中,但願海神能夠接納這件寶物,留下平家些許血脈流傳,也算是維盛為一族祈求的最後冥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