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防身篇 6. 奪嫡大戰,立儲李顯——權衡利弊,實現雙贏
俗話說子承父業,父親打下來的江山,當然是做兒子的來繼承。而武則天是以一個女性的身份建立的武周王朝,這就讓她在選擇儲君的問題上陷入了兩難的困境。如果傳位給兒子,那將來勢必會複辟李唐王朝。如果傳位給侄子,又違背了天然的骨肉親情。立儲問題,使從不言敗的武則天,竟然感覺無所適從。那麼,在她左右搖擺之際,李家子孫和武家子侄們又會展開怎樣的爭鬥呢?武則天最終會立誰為儲君呢?
中國人很注重子承父業,開國皇帝打下來的江山,當然是讓自己的子孫來繼承,讓皇權在這個家族裏傳承下去,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到了武則天這裏,便出現了難題,她不知道應該把皇位傳給誰了。
因為她是以一個女性的身份建立的武周王朝,如果按慣例傳給兒子,兒子是跟著父親姓李的,雖然他現在懾於自己的淫威,改姓武了,可是將來他當了皇帝,肯定還會恢複本姓,這樣一來不就等於又恢複了李唐王朝嗎?那自己的這個武周王朝就是一代而亡,自己多年的努力不就付諸東流了嗎?
如果傳位給侄子,武周王朝倒是可以繼承下去,畢竟侄子跟自己是一個姓,可是那樣的話就會違背天然的骨肉親情。武則天覺得這個選擇太難了,拿不定主要的她決定先拖一段時間。
一般的皇帝在登基之後,都會馬上立太子,確定皇位的繼承人。但武則天沒有這麼做,她把自己的兒子李旦封為皇嗣,雖然皇嗣這個封號,聽起來跟太子差不多,也是住在東宮,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很多差別的。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而皇嗣隻能說明是皇帝的子嗣。
武則天的這個封號一經發布,很多人都看出了她心中的矛盾,女皇還沒想好把皇位傳給誰呢。這使她的大侄子武承嗣,看到了希望,他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爭取。武承嗣當時封為魏王,官拜文昌左相,這可是首席宰相啊!他覺得自己是武家的嫡係繼承人,因此,武周王朝的太子非他莫屬 。
既然武承嗣想當太子,那他就會把皇嗣李旦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於是,一場奪嫡大戰就這樣開始了。
我們前麵講過,在天授二年,也就是691年,武承嗣效仿姑姑武則天的做法,組織了一次群眾情願。他鼓動百姓王慶之帶著幾百個人,上表請求廢掉皇嗣李旦,改立武承嗣為皇太子。不料,遭到了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岑長倩等人的堅決反對。於是,武承嗣就想辦法除掉了他們。
武承嗣繼續鍥而不舍地,向皇太子的寶座進軍,而滿朝文武,也與他開始了新一輪的鬥智鬥勇。
由於王慶之屢屢求見武則天,搞得武則天很不耐煩了,便命風閣侍郎李昭德王慶之杖打出宮。李昭德處理了王慶之之後,又回來勸諫武則天:“臣知道聖上在為皇嗣的問題憂慮,以臣之見,先帝不是聖上的夫君,太子是你們的親兒子。所以天子之位,應由自己的嫡子繼承,而不該把傳給他人。而且,臣還從未聽說過有內侄肯為姑母修建祭廟的。” 武則天沉吟了半晌,承認他說得有道理。
雖然如此,但武則天心中的天平仍然向武家傾斜。長壽二年也就是693年,武則天親享萬象神宮,通常主持亞獻的是皇嗣李旦,可這次卻是魏王武承嗣,終獻給了梁王武三思,李氏王族完全被拋在了一邊。這對李姓王族和忠於李唐的官吏心理上的衝擊可想而知。
親人之間一旦有了嫌隙,就會被人利用,從而瓦解。竟然有人告發皇嗣有異謀,估計仍是武承嗣的指使別人這樣做的,因為他知道,謀反是武則天最不能容忍的。於是,武則天便下令把李旦的左右抓來審訊。李旦本能地感覺到他這一次是在劫難逃,因為麵對酷吏的大刑,那些人一定會承認自己謀反的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