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防身篇 2.臣權製衡,監察有道——主動出擊,防患未然(2 / 2)

雖然諸武子弟有武則天的支持,來勢洶洶,李顯、李旦均遭幽禁,形同囚犯,但是諸武的企圖仍遭到了,朝中執政大臣的堅決反對。

691年,武承嗣指使王慶之等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遭到了宰相岑長倩、格輔元等人的堅決反對。而另一大臣李昭德在杖殺王慶之時,也宣稱其罪名為“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而且李昭德還趁機讓武則天,罷黜了武承嗣的宰相之職。這對想當皇帝的武承嗣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雖然武承嗣也曾試圖毀謗李昭德,但武則天並沒有聽信。因為,她很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在對待李武兩大集團上,她必須采取相互製衡的手段,努力避免任何一股勢力激增,對她的權力構成威脅。所以,在武派權勢過盛的情況下,她選擇了扶植李派。

長壽元年後,李派開始對武派進行攻擊。由於武派和酷吏聯合在了一起,所以他們首先從言論上開始了一輪批評酷吏政治的潮流。他們的行動得到了武則天的支持,武則天開始對酷吏加以限製,並整肅告密者。從此,告密之風一蹶不振,製獄也逐步衰退,刑罰稍寬。

與此同時,她還對司刑平恕公道的官員加以保護和任用。徐有功是最有名的李派法官。他初任蒲州司法參軍,以用法寬恕,敢直接與武則天爭辯著名。雖然他多次與武則天,就定罪量刑的問題在殿廷上發生爭論,甚至激怒了武則天,但他的職位始終不離司法係統,後升為殿中侍禦史和司刑少卿。他在法官生涯中三次被定為死罪,而救護無辜,矢誌不渝,有效地抑製了酷吏的殘暴行徑。

為了強李抑武,狄仁傑還想辦法讓武則天,把廬陵王李顯從房州召回。宰相王方慶、王及善等也逐漸站到狄仁傑的立場上,支持召回廬陵王。

由此見,雖然李顯、李旦作為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失去了人身自由,失去了權勢,不敢去爭什麼太子之位。但在太子問題上,始終有一批心懷舊唐的大臣,他們是李唐宗室這邊反對諸武的主要力量。所以李、武太子之爭的問題,實質上是諸武子弟與支持李唐宗室的大臣之間的太子位之爭。

她在晚年的時候,逐漸確定了向李唐回歸的政策。讓她的兒子廬陵王李顯做太子,也就是今後武周帝國的接班人。同時,她又讓另一個兒子相王李旦知左、右羽林衛大將軍事,把關鍵的禁軍統帥權交給了小兒子。

通常來說,這種幾個皇子並掌大權的形勢,很容易形成多個權利中心,給國家政局的穩定帶來隱患。唐太宗就有過這個教訓,但武則天這樣做,自有她的道理,她就是想在太子李顯背後安排一個潛在的權力爭奪者,讓他如芒在背,不敢對自己的地位有所威脅。

雖然武則天在立嗣問題上倒向了李派,但在權力分配上仍給武派留出位置。由於晚年的她,精神減損,朝廷大政,悉委諸宰相。這些宰相中既有李派的狄仁傑、婁師德、王及善、姚崇、陸元方、魏元忠,也有武氏家族的武三思、武攸寧以及武則天親信之臣吉頊、李嶠、蘇味道等人。

這樣,一批元老重臣得入宰相集團,而武姓侄兒也在中樞中得預朝政,可以牽製諸宰相;她的心腹吉頊出入內宮,起監視兩派的作用。在她暮年的權力中樞中,仍是這麼一種互相製衡的群體。

她的字典裏不僅僅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作為一個最終能稱帝的女政治家,她深知一個朝廷要想穩定,一定要有各種各樣的勢力集團相互爭鬥,又相互牽製,以形成一個能夠均衡的局麵,才能擎住帝國大廈的房頂,而不向任何一方傾斜。所以她既培植自己的武姓侄兒,又起用李唐的舊臣,這便是武則天,她把各派勢力交織在一起。製衡便是她的統治術。

【則天上位術】主動出擊:防患未然法

作為領導者,要想做到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具備與眾不同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必須先從一定程度的求知欲開始。無論積累了多少專業知識和經驗,你必須具備探索問題的本能。

成功的發現問題還需要係統性的思考。領導者在發現下屬錯誤時,不要急著去追究責任,應該思考產生錯誤的原因,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做到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