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3.邊軍屯田,民生繁興——積累是戰鬥力的保障(3 / 3)

京兆之地,舊號作中,乃眷編氓,最為繁殖……其雍州舊管及同、太等州,土狹人稠,營種辛苦。有情願向神都編貫者,宜聽,仍給複三年。百姓無田業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強宮押領,並許將家口自隨……其宮人百姓有情願於洛、懷等七州附貫者,亦聽。應須交割及發遣受領。

從製文我們不難看出,這次由並中向河南道遷移民戶的原則有兩點:第一,是百姓自願,從製文中兩次出現“情願”一詞,可以體現出這次移民,不是隻出於官方意誌、強迫百姓所為;第二,是對遷移到河南道的民戶給予優惠政策,“給複三年”,也就是移民在三年之內不服徭役,這為新定居的百姓營建房舍、開地種田保證了足夠的人力和時間。

《通鑒》中記載:“徙關內戶數十萬以實洛陽”。也就是說這年七月,大概有數十萬戶移民遷到了洛陽周圍的廣大地區。

武則天組織的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不僅大大緩解了關中人口密集、受田不足的壓力,而且也為洛陽以東地曠人稀的地區補充了大量的勞動力,對於開發這一地區的農業、發展經濟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有計劃、有組織地遷移關中農戶的同時,武則天還對因其他各種原因,流亡到東都的關中農民進行了適當的安置。

在河北地區農民出逃的主要原因是,同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矛盾衝突造成的,再加上繁重的徭役、兵役,致使河北不少民戶家產被劫,人口流亡。為了妥善處理河北的逃戶問題,聖曆元年也就是698年,武則天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妥善地解決了河北多年的逃戶問題。

蜀漢地區逃戶出現的原因是,唐為了防禦吐蕃,曾在鬆州、茂州等州設置了同昌軍和通軌軍,同昌軍和通軌軍每年所需的大量軍糧,給蜀漢地區的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民戶負擔過重,成為逃亡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就是蜀漢地方官不奉法紀,為官貪暴。

陳子昂向武則天建議采用檢括戶籍的方式,來解決蜀中的逃戶問題。漢州的逃戶,共有一萬五千餘家。深州縣令張知古下令,“部內有逃他境,能相率歸者,免一歲及征徭,若煢嫠貧窶不能自濟者,當別議擾之”。鼓勵逃往外地的農戶返回故裏,於是“首尾郊郭者七千餘家”。至此,漢州流亡在外十幾年的逃戶基本返回故裏。

武則天還力倡均田。為了維護均田製,她不僅製止士族豪強多占土地,而且對那些已經兼並的土地,也進行清查,嚴重的,予以沒收。這樣做,對於士族豪強是一個有力的打擊。因為土地可以買賣,為他們的兼並提供了可乘之機,現在明令禁止,他們便難以明目張膽地兼並土地了。

農業生產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儲備了足夠的糧食,長安四年也就是704年一月,武則天欲巡西涼,洛陽縣尉楊齊哲在其所上諫行表中說:籲申都帑藏儲粟,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久流衍。”其中所說的“積年充實”,說明洛陽倉是多年儲備充足的。

久視元年也就是700年,任右補闕的張說在《武則天幸三陽宮表》中也說:“太倉武庫,並在都邑;積粟利器,蘊若丘山。”從當時朝臣的上表可以看出洛陽倉十分豐足,由此可見農業生產發展之一斑。

另外人口的增加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情況。今據曆史文獻記載:唐高祖在位的武德年間(618—626),戶為200萬;到了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627-6499),還不滿300萬戶, 23年間,人口增加不到一百萬戶。可是,至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 (705),人口竟達到635萬多戶,是貞觀年間戶口的兩倍多。其間包括唐高宗在位的35年,共計56年。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唐太宗時期。

正是由於武則天果斷、英明地采取了移民的措施,較正確地解決了逃戶問題,調整了生產關係,緩和了階級矛盾,才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才有了她身後的“開元盛世”。

【則天上位術】反省:不斷進取法

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上進,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並且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但是,在進取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反省。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可見其對反省的重視。古往今來,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視隨時反省自己的內心。這是為了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不斷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