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智謀篇 7.諫路廣開,兼聽博采——博采眾長,補己之短
武則天在唐太宗身邊生活了十幾年,深受太宗納諫之風的影響,親眼看到太宗從諫如流的氣度,使得群臣能廣開言路,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在她登基之後也效法太宗,以政治家的氣度讓群臣各抒己見,博納群智。那麼,她是如何對待群臣的納諫的呢?
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對那些沒有過人之處的武氏宗親,屢屢委以重任。不過,她最為重用的人還是被她第一個從嶺南召回的武承嗣。武承嗣是武家嫡親長侄,他從嶺南回來後就承襲了武士彠的爵位進入政界,並迅速成為六部尚書之一,在仕途上曆練出很深的城府。武則天稱帝後,他又擔任宰相職務,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由於武則天登基之後,並沒有立即立兒子李旦為太子,而是給了他一個皇嗣的稱號。從中嗅到可乘之機的武承嗣竟有了要當皇位繼承人的想法。
天授二年也就是691年,武承嗣發動了第一輪奪儲鬥爭。他相仿武則天建立武周帝國之前,測動民眾到宮門請願勸進的方式,也來了一次群眾請願。他策動一個叫王慶之的洛陽百姓出頭,率領數百人上表,要求廢掉皇嗣李旦,改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在武承嗣的百般鼓動下,便接見了王慶之。武則天問他:“皇帝是我的兒子,你們為何想廢掉他呢?”王慶之說:“古人雲:‘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當今是武家的天下,怎能以李氏為子嗣呢?”
武則天雖覺他說得在理,但口頭上並未表示讚同,因為她自己還沒想好該怎麼辦,便說:“這是朕自家的事,無須勞你多管,你回去吧!”王慶之雖被潑了一盆冷水,但他仍不肯走,伏地叩頭不止,流著淚說:“陛下,今天你不答應我,我就死在這裏。”武則天有感於他的高覺悟,便令人送他一張有蓋章的印條,說:“你的心意我知道,你可暫回,容我考慮考慮,以後再來見我,將此印條向守門人出示即可。”
此後,武承嗣多次指使王慶之求見武則天,讓他反複提出廢黜李旦改立自己的要求。武則天因一直拿不定主意,都一一拒絕了。後來,她對王慶之沒完沒了的糾纏有些厭煩,交由鳳閣侍郎李昭德將他杖責一頓。
李昭德對王慶之的行為十分鄙視,將他拉到洛陽宮城光政門外,指著王慶之對朝臣說:“這個逆賊,妄圖廢掉我皇嗣,立武承嗣為太子,我奉皇上之命教訓他一頓,你們給我使勁打。”李昭德一聲令下,兩兵士將他按倒在地,大家一頓拳打腳踢,王慶之口鼻流血,頓時死於非命。眾朝臣拍手稱快,王慶之死後,那些請願者也作鳥獸散了。
李昭德借這個機會,向武則天進言說:“武承嗣是陛下的指著,又是親王,就不宜再把持中樞機要了。”武則天不以為然地說:“承嗣是我的侄兒,所以我才委以心腹之任。李昭德又說:“陛下還記得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的往事吧,姑侄再親也超不過父子,兒子為了篡政尚能殺害他的父親,何況侄子呢?如果他趁機生變,您的寶座還想太平嗎?”
武則天聽了這話,如夢驚醒,認為李昭德說得在理。她很快采取了措施,長壽元年八月,武則天改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武承嗣為散官特進,罷知政事,削弱了他的權力,而把李昭德任命為鳳閣侍郎。
武承嗣等人受此挫折,很不甘心,便在武則天麵前毀謗李昭德。武則天說:“這事你就不用管了,朕任用李昭德,心裏安穩,這樣才能睡得著覺,我是讓他替我分憂解勞。”
武則天任用酷吏,清除了頑固派和清除李唐宗室,使她得以順利地登上皇帝的寶座。然而,這些人利用她的權勢,隨意給人安插罪名,殘酷殺戮,使不少清正之官也遭到殺害,造成了她登基前後較長時間的血腥政局。
長壽元年後,一些大臣開始了一輪批評酷吏政治的潮流,侍禦史周矩、右補闕朱敬則紛紛進言。周矩上表說:臣暗地聽眾人議論,都說現在天下太平,何苦要反呢?那些被誣告的人哪裏是英雄豪傑,哥哥想當皇帝,他們不過是忍受不了酷刑,自己誣詔罷了。現在滿朝官員都忐忑不安,怕陛下早上還與他們親密無間,到了晚上就變成了仇人,性命不保。如果滿朝都是陛下的仇人,陛下將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