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智謀篇 6.集募英才,收服人心——好人緣是生存的養料(1 / 2)

第八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智謀篇 6.集募英才,收服人心——好人緣是生存的養料

曹操《短歌行》中的最後兩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常用來形容那些思賢若渴的人,並認為賢能之人越多越好。武則天也不例外,她從執政起,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搜羅人才。她認為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就要將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拉攏到自己周圍,為我所用。那麼,她是怎樣集募英才,為我所用的呢?

武則天愛才之切,在曆代帝王中並不多見。她認為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就要將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拉攏到自己周圍,為我所用。從執政起,她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搜羅人才。她選人才的標準沒有定式,隻要有能力,願意為自己效力,不管出身如何,也不管是否出自仇家,還是門第貴賤皆可為我所用。

光宅元年,她在改元赦文中,就曾稱求訪賢才是治世之要務,並令親官九品以上、諸州長宮都要舉薦一名賢才。而且,還多次下求賢詔書,渴望人才之情溢於言表。她說,天子的責任,莫重於選才任賢;臣子的功勞,莫過於進獻忠言。天子治理國家,必須依靠一大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我雖日理萬機,廢寢忘食,但對賢良的渴求卻十分迫切。

武則天這些表白,確實表明了她的真實的心跡,而且她都做出了實際行動。她不拘一格地搜求人才,從文人、儒生、孝生、貞節者至勇敢善戰的軍人,無不在選拔範圍之內,為各階層的人打開了入仕之門,使許多出身低微的人也能夠躋身於官吏的行列。她的選才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科舉選才:武則天時科舉製的發展是卓有成效的。舊製,貢士考卷都糊名,防考官作弊。她以為應信任考官,廢除糊名製,從寬取士。

殿試選才:也就是由皇帝親自錄取。天授元年也就是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則天在東都澡城殿前舉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考選。全國的貢士都應召前來,由她親自進行麵試,曆時好多天才結束。

她考察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對經書的熟悉程度,到對國策的相關看法;從個人操行,到外貌舉止,都一一審視,然後任命官職。這是一次別開生麵的考選,它是在天子的殿堂裏麵對麵地應對。這種考試打破了那種沉悶、呆板的考試形式,使考選官員的辦法更加靈活、實際,堪稱考選人才的創舉。

另外,她還開創了製科,也就是應皇帝臨時需要而開設,各目均按皇帝旨意選定,如賢良方正科、下筆萬言科、博學宏詞科、不求聞達科等。製科考取後,不用經過吏部考試,可以立即做官。如現任官吏報考此科,考取後就可以提升官階。

她還注重選拔進士,進士科舉年年舉行。武則天統治期間,進士增加了百分之五六十。由於科舉製的發展及內容的不斷擴大、充實,使一些出身較低的知識分子,有了廣泛參政的可能性。人才的大量擢用,為武則天治國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自舉”選才:也就是自己可以申請做官,有一個叫“延恩”的銅匭便是專門為此開設的。武則天要求做官的人把自己的詩賦文章投進去自薦,隻要確有才能,很快就可以被試用。

貞觀時,唐太宗曾打算令人毛遂自薦,但宰相魏征很反對,於是,他便取消了這個想法。唐太宗稱得上是一代明君,可他對自薦仍存狐疑。武則天一反先王之所為,大膽地令人自舉,足見她氣度不凡。

相互舉賢:武則天還十分重視讓官員舉賢。她認為,為朝廷推舉賢良之才,是大臣的一項基本職責,也是她辨別群臣忠誠與否、公正與否的標準之一。她掌權以後,廢除了三品以上官員才能薦官的舊製度,進一步擴大了薦官範圍。由於她對此事十分重視,各級官員也極為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