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5.平定朝鮮,幹練果決——趁熱打鐵,擴大影響(1 / 2)

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5.平定朝鮮,幹練果決——趁熱打鐵,擴大影響

武則天掌權聽政以後,在顯慶六年二月底,改元龍朔元年,我們不難看出她的野心。在這期間,新羅的北部受到高句麗的侵擾,向大唐求援。早在貞觀二十一年,驍勇善戰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親征高句麗結果大敗而歸,遺憾地死去。高宗雖然懦弱,但也想繼承父皇的遺誌,親征高句麗,一展華夏的雄風。武則天勸阻了他,並果斷地派遣蘇定方,薛仁貴,帶領二十萬大軍分為水、陸二軍進攻高句麗,結果大獲全勝,完成了李世民的遺願。那麼,武則天又是怎樣顯露出她出色的軍事才能的呢?

在大唐東部的朝鮮半島上,北有高句麗,西南有百濟,東南有新羅。其中,高句麗麵積最大,與我們東北領土接壤。他們的首都雖然在平壤,但是他們的很多土地和人們是在我國的故土上,這個王朝的建立者也是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其中,新羅與唐朝的關係最為密切,而他卻受到了高句麗和百濟的聯合進攻。新羅的形式很危急,便上表向高宗求救。

一開始,高宗並不想大動幹戈,隻是采用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法,派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等率軍一萬往擊遼東貴端城。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這隻是小規模的牽製性戰役,打擊力度不大,所以高句麗並沒有被嚇到。

顯慶五年也就是660年,百濟又攻陷了新羅的獨山、同岑二城,新羅王金春秋向唐告急。高宗和武則天當時正在並州,半島形勢的迅速惡化一,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重視。早在貞觀二十一年,驍勇善戰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親征高句麗結果大敗而歸,遺憾地死去。他們認為,僅從遼東方麵牽製高句麗,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擴大戰役,就會重蹈太宗當年的覆轍。

要想拯救新羅,就不能考慮從陸路進攻,隻有渡海作戰才能避開高句麗的地利優勢。而且,渡海支援新羅,可以先打擊百濟,因為新羅在半島的東南邊,而朝向黃海的這邊,恰恰是百濟的領土。這時,大將劉仁軌也建議:“欲吞滅高句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守,製其心腹。”

高宗和武則天對這個建議極為讚賞,立即接納,調整了針對半島的戰略方針:先派兵渡海,與新羅聯手打擊百濟,渡海遠征軍在半島取得立足點後,再與遼東方麵的唐軍南北夾擊高句麗。於是,任命老將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統帥精銳水陸軍十三萬渡海,進行登路作戰。又委任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軍夾擊百濟。

同年八月,蘇定方根據武則天的作戰意圖,率唐朝大軍從山東城山渡海至朝鮮半島,與百濟軍隊戰於熊津江口,百濟軍抵擋不住,迅即被擊潰,死傷數千。唐軍順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穩固的立足點。但是,從陸軍助攻的新羅軍,進展卻不大順利,最後勉強慘勝。

老將蘇定方乘勝追擊,直抵其都城固麻。兩軍又在城下展開了激戰,百濟全軍潰敗。百濟王義慈與太子隆倉皇逃到固麻以北的一個小城。蘇定方追到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眾全部投降。不久,百濟王義慈與太子隆等也一起來降,百濟宣告滅亡。唐朝在百濟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從唐軍出征,到此刻,還沒出一個月。

同年十一月戊戌,蘇定方押著義慈父子獻俘於朝廷。高宗一看打了勝仗,頓時精神抖擻,不顧病體和武後一起登上則天門接受俘虜,並當場釋放,體現了我中華大國的風度。唐太宗征服朝鮮半島的願望也得到初步實現。

第二年二月,武則天改元龍朔元年,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她的野心。三月,高宗看到武則天每天無比幹練地處理國家大事,聽宰相們讚歎武後的政治手腕,小心眼又蠢蠢欲動了。他告訴武後自己想效法父皇,親征高麗。其實,高宗也隻是想擺一下男子漢的威風。武後說他的身體太差,勸他不要欽征。而且,連當時的戰事,也由武後自己親自布置指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