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運作篇 2.後宮惡鬥,媚娘得寵——遠離是非,坐收漁利
武則天進宮沒多久,就完成了王皇後扳倒蕭淑妃的任務和目標。可是,如願之後的王皇後卻絲毫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剛剛懷孕的武則天就已經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要是生個男孩那還了得?這時的她才恍然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引狼入室。於是,她未雨綢繆決定立李忠為太子。這樣一來,蕭淑妃豈肯善罷甘休,於是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惡鬥。而武則天卻是坐山觀虎鬥,借機牢牢地抓住了李治的心。人際爭鬥,宛如棋局。人人都自認為高人一籌,都想當那個最後完勝的“漁翁”或者“黃雀”。可是,結果怎樣呢?這還得看自己的智商如何?
武則天回宮後,兩人結束了所謂的有緣無分的日子,李治開始頻頻和她幽會。尤其當李治得知武則天懷孕的消息之後,更是對她寵愛有加,可以說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雖然武則天很快就完成了王皇後扳倒蕭淑妃的任務和目標。但是,王皇後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時的她才恍然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卻是在引狼入室。麵對前門有虎,後門有狼的局麵,她該怎麼辦呢?
王皇後便找時任中書令的舅父柳奭來商量這件事。他是手握重權的宰相,他也意識到武則天得勢後,早晚會危機外甥女的地位。一旦武則天生了兒子,不是沒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如果被立為太子,那麼外甥女的處境和地位可就險惡了。既然皇後生子的希望不大了,不如先立一個太子,讓蕭淑妃和武則天雙方都落空。可是,立誰為太子呢?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有了立李忠為太子的打算。為什麼要選擇李忠呢?應該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其一,隻要李忠當上了太子,武則天和其他嬪妃們的兒子就沒有了當太子的希望,隻要她們的兒子當不了太子,她們就不會對王皇後構成威脅。
其二,陳王李忠的生母劉氏,隻是後宮中一個不受寵的普通宮女,身份決定命運,即便李忠當上了太子,她也當不上皇後。所以,她不會威脅到王皇後的地位。另外,李忠為人忠厚,其母劉氏天性柔弱,隻是後宮中的一個普通宮女,無法動搖皇後的地位。更不會因母以子貴而反臉,隻會讓她母子對皇後感恩不盡。
可是,李忠雖是唐高宗李治的長子,但並不是愛子,況且她的母親隻是一個普通的宮女,是不夠資格立為太子的。在武則天未返宮之前,李治寵愛蕭淑妃,蕭淑妃的兒子雍王素節,才是他的愛子。即使不立素節為太子,他也不會立李忠,或許他會等武則天生下孩子之後再說。王皇後他們也知道李治是不會輕易同意的,所以,便準備找一個德高望重、位高權重的人給他施加壓力,去說服他,迫使他同意,而這個人非長孫無忌莫屬。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李治之所以能當上皇帝,就是因為有他的大力支持。李治即位後,便封他為太尉,權位至高無上。很多朝政大事,都由他說了算。如果由他提出立李忠為太子,李治就是不同意,也不會駁舅舅的麵子。
原本為了爭寵,王皇後和蕭淑妃的矛盾就已經激化了。現在又加上爭立太子,使她們之間的勾心鬥角,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兩人明裏暗裏,都向高宗施加壓力,互相攻擊對方,不遺餘力。有時甚至惡語相加,到了不顧身份的程度。
對於王皇後與蕭淑妃爭立太子一事,武則天也很關心。雖然她知道,憑自己目前的地位是無力參與這種爭奪的,但她還是很關心這場鬥爭的勝負。在她看來,蕭淑妃是高宗的寵妃,高宗又喜歡雍王索節,所以,蕭淑妃在這場爭奪中處於優勢。不過,從長遠利益考慮,她倒希望李治能立陳王忠為太子。因為,隻有這樣,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才有翻身的希望。
其實,李治這年不過25歲,根本沒有沒有立太子的必要。但是,他為了給長孫無忌一個麵子,更為了報答皇後收留武則天的再造之恩,還是違心地同意立李忠為太子了。
王皇後的這一舉動,在當時對武則天來說,並沒受到什麼損失。因為她僅是有孕,生男生女尚在兩可,而直接受打擊的是蕭淑妃。如果她能正確對待,也不會成什麼大問題。但她是性格潑辣、缺少城府之人,自己在皇帝禦妻中的地位排為第三,皇後和貴妃無子,那她的兒子應理所當然地立為太子。如今無故立了一般宮女之子,她承受不了這種不合理的決定對她的打擊,她的情緒甚至比皇後受冷落還要糟糕。皇後是生不出孩子,可是自己明明有兒子呀!於是,蕭淑妃一下子就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