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堅忍篇 7.蓄發待勢,伺機複出——堅毅的信念是支撐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王皇後竟然打算接武則天入宮,以此來奪取李治對蕭淑妃的寵愛。在王皇後和蕭淑妃爭奪的縫隙中,已是尼姑身份的武則天終於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能夠等來這樣的機會,對於武則天來說實屬不易,這不得不歸功於她那永遠不向命運屈服的堅毅信念。那麼,王皇後的想法是否付諸了行動呢?唐高宗李治對王皇後的這一舉動又會心存怎樣的感激呢?
唐高宗李治偷偷去感業寺與武則天幽會,這在後宮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因為這事涉及不到後妃們的實際利益,所以無人追究。王皇後也知道高宗對武則天有剪不斷的舊情,於是她腦子裏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要把武則天引進宮來,以遏製蕭淑妃的勢力。
當王皇後把借武則天來奪取皇帝對蕭淑妃寵愛的想法,告訴了母親柳氏後,母親也認為此事可行。因為事關重大,王皇後又找舅父商量。舅父柳奭,出身關隴豪族,曾祖父是北魏的大臣,祖父和父親都是隋朝的高官。
柳奭很有才學,在貞觀年間已經做了中書舍人。後因外甥女王氏升為皇太子妃,他也隨之升為兵部侍郎。又因太子妃被立為皇後,他便隨之升為中書侍郎。他的升適與皇後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皇上專寵蕭淑妃,而冷落皇後,這會直接威脅到皇後的地位,作為舅父的他豈能坐視不管。當他聽了王皇後和柳氏的計劃後,也以為可行。而且認為武則天在朝中無任何依靠,將來或殺或逐都十分容易。因此,他主張此事宜速行。
既然有了舅父的支持,王皇後的心裏自然有了底,於是她便派人入感業寺,並讓武則偷偷地留起了頭發,等待時機重新回宮。我們可能會想,這一家人是不是大腦進水了,竟然幫皇帝接回舊情人武則天,更何況她是李治的庶母。她不怕武則天進宮之後變成第二個蕭淑妃嗎?
其實,從當時看,這倒是個上策。因為,王皇後顧慮的不是皇帝究竟愛誰,而是她的地位是否穩固。由於她一直沒有孩子,而出生同樣高貴的蕭淑妃卻生了兒子,還十分受寵,所以會對她的位置造成威脅。在她看來,武則天離她的位置,應該是遙不可及的。因為封後是要大赦天下的,武則天門第不高,老臣這關過不去,身份尷尬,禮法這關也過不去,而且她也不相信自己那個懦弱的丈夫敢冒這個大不韙 。
與其再招一個出身高貴、年輕美貌的女人來樹敵分寵,還不如讓一個無論如何也當不了皇後的小才人進宮。這樣不僅可以分蕭淑妃之寵,還能博得皇帝的歡心。因此,對於王皇後的打算我們應該這樣理解:
第一,病急亂投醫。有一條成語叫飲鴆止渴,也就是說,人要是渴極了,連毒藥都敢喝,畢竟渴是壓倒一切的。至於喝了之後會導致怎樣嚴重的後果,當時已經顧不上了。對於王皇後而言,抱住她皇後的位置,化解被蕭淑妃奪位的危機,才是當務之急,所以她要先解決目前的燃眉之急。
第二,迷信倫理的約束力。出身世家大族的她,對道德倫理信條堅信不疑。她認為蕭淑妃與她門第相當,有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則天不僅出身不高,而且曾經侍奉過先皇,李治對有曆史汙點的她,可能隻是一時的著迷,絕不會不顧而給她任何的名分。退一步講,即使她日後得寵,也不會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
第三,人情的考慮。如果她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入皇宮,那就是將她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了,這樣的再造之恩,武則天一定會感激不盡的。如果她日後得寵了,也會記得自己的恩德,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而不會像那個蕭淑妃那樣,不過自己放在眼裏。丈夫李治也會因自己促成了他倆的好事,對自己心存感激的。
想來想去,王皇後認為自己的主意簡直是一箭多雕的高招,因此異常興奮。隨即便把自己的做法告訴了高宗李治。李治一聽,大喜過望。他本來早有此意,但是皇後畢竟是六宮之主,招納新歡肯定要過她這道關。王皇後素來端正嚴正,這種違背倫常的事情她怎麼會答應呢?而且,這種事情也無法跟朝臣們交代呀!所以,李治一直在心裏思量,但不敢說出口。
現在,王皇後竟主動提出接武則天回宮,對於李治而言,那可真是喜出望外。本來兩人各懷心事,結果卻陰差陽錯,一拍即合。既然王皇後的做法正中李治下懷,那她為何還要向李治請示呢?其實,她是為了向皇帝獻殷勤。李治見王皇後這樣賢德,主動幫助自己解除相思之苦,心中甚是歡喜,對她的態度也大為改觀。由此看來,王皇後的目的確實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