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1 / 3)

第8章 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

人的一生,總有被河攔住被山擋住的時候,是“知難而退”還是“一往無前”,關係到事情的成敗甚至生命的存亡。這個時候,有膽識有謀略的人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讓生命經曆一次“化險為夷”的成長。

忠告1 具有非凡的勇氣

在《皇帝的新裝》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穿呀!”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

“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爸爸說。於是大家把這孩子講的話私下裏低聲地傳播開來。

“他並沒穿什麼衣服!有一個小孩子說他並沒穿什麼衣服呀!”

可以說,在那滿城滿街的人中,包括皇帝在內,最幸福的就是這個小孩。因為他的心中沒有狐疑,也沒有掩飾,他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判斷,不怕別人認為自己愚蠢。

《塔木德》說:“失去金錢,隻是失掉半個人生;但是失去勇氣,則一切都失掉了。”

猶太人是非常有勇氣的。

《塔木德》中有一則名叫《飛馬騰空》的童話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因惹怒國王而被判了死刑,這個人向國王請求饒恕一命,他說:“隻要給我一年的時間,我就能使您最心愛的馬飛上天空。如果過了一年,您的馬不能在天空自如飛翔的話,我寧願被處死刑,絕不會有半點怨言。”國王想了想就答應了他。

他回到牢房之後,另一位囚犯對他說:“你不要信口開河好不好,馬怎麼能飛上天空呢?”這個人回答說:“在這一年之內,也許國王會死,也許我自己病死,說不定那匹馬出了意外送了命。總之,在這一年之內,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所以隻要有一年的時間,沒準兒馬真的能飛上天空!”讓馬飛上天空,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實現的事情。可這樣大的困難在猶太人眼裏根本不算什麼,可見勇氣和希望已經深深地埋藏在他們心底,支撐著他們做出勇敢的行為。

大多數平凡的人都在夢想著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富有創意的念頭在腦海裏閃現的時候,他們感覺美好的機遇就要降臨在自己頭上。可是,細細地一盤算,覺得有一定的難度,思來想去,那個念頭就成了盤踞在腦海裏的一個“不可能”。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想法變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拖垮了意誌,磨滅了理想,許多本來能把握的美好機遇便在這“不可能”中悄然逝去。這樣的人到了耄耋之年,會想起年輕時的一個又一個夢想,幡然醒悟,自己不是因為能力差而平凡一生,而是因為沒有勇氣。

現實中,很多“不可能”並不是真的不可能,隻是因為人們的性格太懦弱、保守,不敢闖、怕失去,便把這件事想象成了“不可能”,堵塞了通向可能的路。其實,隻要能拿出勇氣主動出擊,很多“不可能”都是會變成“可能”的。猶太人的成功率要高於任何一個民族,不是上帝更加偏愛他們,給了他們更多的才能和機遇,而是他們敢於大膽嚐試。

成功者說,許多成功之門其實都是虛掩著的,隻要你敢於去推,就能找到自己期待的那份成功。勇氣是勇往直前的氣魄,一馬平川的時候,顯現不出勇氣的偉大作用。但人生的路,特別是通往成功的路總是崎嶇不平,沿途還有這樣那樣的障礙,能否堅持走到盡頭,就在於有沒有勇氣了。

有一位老板非常看重年輕人的勇氣,他覺得有勇氣才能幹出大事。眼下,他迫切地要選拔出一位銷售經理來開拓華北市場。

當新員工入職的時候,他宣布:“誰也不要走進八層樓那個沒掛門牌的房間。”但是,他沒有解釋為什麼。一位新員工聽了他的講話,小聲嘀咕了一句:“為什麼?”總經理很嚴肅地回答了他:“不為什麼!”

既然沒有充足的理由,憑什麼不讓進那個房間呢?年輕人的強脾氣上來了,他觀察了一段時間,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況發生,他決定探個究竟。他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八層,輕輕地叩了叩那扇門,沒有反應。年輕人不甘心,進而輕輕一推,虛掩著的門開了。房間裏隻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張紙牌,上麵用毛筆寫著“請把此牌送到老板手裏”。

當年輕人來到老板辦公室的時候,老板很鄭重地說:“從現在起,你被任命為華北區銷售部經理。”年輕人果然不負厚望,很快把產品打入了市場,銷售業績很快攀升到區域最高點。

勇氣何以這麼寶貴呢?勇氣不是莽撞、不是蠻橫,非凡的勇氣往往來自於充足的自信。通過有勇氣的行為,人們可以清楚看到一個積極自信、敢作敢為的鮮活靈魂,這樣的人生來就是為成功準備的。

眼下年輕人的勇氣有點不靠譜,有兩種典型的類型:一種是沒有勇氣,一種是勇氣大到盲目。沒有勇氣的年輕人甘願縮在父母的臂膀下,過著不操心不費力,凡事聽父母的“養老”生活;勇氣大無邊的年輕人,什麼都想幹,什麼都敢幹,機遇一閃他們就衝了過去,撞得滿頭都是傷。這兩類情況都對發展不利,沒有勇氣的要鍛煉勇氣,提高膽識;勇氣過大的要增加一分沉穩,行動之前,問自己一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忠告2 遇到惡,怎麼做

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社會複雜,政治腐敗,人心不古,生存困難。其實,惡的東西一直就是社會常態的一部分,也是這個社會上的人所為。對於惡,我們當然有教化的責任,但是,不能因為惡的存在就厭惡生活、放棄生命。這樣的話,隻會徒增自己的煩惱。其實,隻要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社會就是趨向美好的。

《塔木德》上說:“有善就有惡;有小麥,就容易滋生秕稗。”

每一個人從出生的時候起,就要麵對生活中的善與惡,特別是當社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多元價值、廣泛交往時代的時候,是否能處理好“惡人”、“惡事”對一個人來講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比如,當我們麵對一條來勢洶洶的惡狗時,躲開遠比衝上去更能保護自己;當我們麵對一夥人搶劫的時候,如果立馬打電話報警,無論是對社會治安、對受害人、對搶劫者來講,都是最好的救助,置之不理呢,禍患就會蔓延。

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佛家有雲:賢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惡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輕忽小善之德、小惡之害,能夠真正斷惡修善,所以令人心悅誠服。而諸佛菩薩在因上修行,也是“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不計事情的大小,都能對事以真,竭盡心力廣修善行,最後才能成就佛道。

即使很小的惡行,也會損害自己的品格,甚至會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影響整個社會的大氛圍。一個惡的行為,被不懂是非的人看到了,就有被模仿的可能,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麵水紋波動,其影響層麵絕非我們雙目能夠看到的那麼簡單。

尋找“惡人”身上的亮點,給以善的利用,是幫助他們棄惡揚善的重要方式。那些做過錯事的人,或者說觸犯過刑律的人,都具有一種敢於冒險、敢於承擔責任、財富欲望強烈、勇於打破陳規陋見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成就一番事業的性格優勢所在。所以,即便一個人在人生的路上遭遇過挫折,如果想要戒掉惡習,改邪歸正,什麼時候都不晚。

周處是晉朝義興縣人。他在年輕的時候,脾氣粗暴,經常與人打架鬥毆,危害鄉裏,被當地人視為禍害。當年,在義興縣有三大禍害,分別是,大河裏的蛟龍、山裏的斑額吊睛猛虎和周處。這三個危害鄉鄰的“禍害”,以周處最為厲害。

為了除掉侵害老百姓的禍害,有人勸說周處上山去殺死那隻斑額吊睛猛虎,到河裏去斬除那條危及鄉裏的蛟龍。

周處聽人勸說後,立即上山去殺死了斑額吊睛猛虎,接著又下山來到有蛟龍作惡的河邊。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人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都在為這“三個禍害”的滅亡而奔走相告,互相慶賀。

誰知周處在殺死了蛟龍後,又突然浮出水麵,遊到了岸邊。鄉裏的人們正在歡呼,不過不是因為周處殺死了兩大猛獸,而是為他已不在人世而奔走相告、互相慶賀。周處有點無地自容,原來自己早已被人們認為是禍害了,而且即便自己舍命救鄉鄰也得不到大家的諒解!

這是為什麼呢?周處捫心自問,經過一番仔細的反省之後終於有了改過自新的念頭。於是,他到吳郡去尋找陸機、陸雲兩兄弟。陸家兄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周處想請陸家兄弟開導思想、指點迷津。

周處頭腦中帶著疑惑來到吳郡陸家的時候,隻有陸雲在家。周處把義興縣人恨他的情況全部告訴了陸雲,並說明自己想要改正錯誤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紀已經不小了,恐怕不能幹出什麼成就,因此請陸家兄弟指點迷津。

陸雲開導他說:“古人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在早晨懂得真理,那麼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可貴的,何況你現在還年輕,前程還是滿有希望的。”陸雲接著說:“一個人怕隻怕沒有好的誌向。有了好的誌向,又何必擔心美名不能傳播開去呢?”周處聽了陸雲這番話後,從此洗心革麵、改過自新。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後來終於成了名揚四方的忠臣孝子。

世上什麼人最痛苦?就是有過“惡行”的人。他們擔心自己被歧視,常常用一副“惡”的外殼把自己包裹起來。麵對這樣內心脆弱外表蠻橫的人,唯有以善的言辭、善的行為感化他們。不管是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用一個善意的回應,乃至露出一個微笑,都能夠讓對方內心溫暖、自信起來,撼動並戒掉惡的表現,讓對方以善的行為回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