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要不在乎,成功就是有秘訣(2 / 3)

好運氣就像那鑽進網下的麻雀,隨時都有飛走的可能,能否把握住,把握住幾成,還要看你是否能夠識別機遇,是否能夠果斷地行動。

在中國的文化界,有一位叫馬未都的名人,他現在的名頭是收藏專家,觀複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這位滿肚子文化的名人,有一段非常值得敬佩的成才曆程。

三十多年前,馬未都在北京東四十三條,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小說》雜誌當小說編輯,自己有空也寫點什麼,耍點嘴皮子。某一天,他辭掉了出版社的工作,開始倒騰古董,從城裏到鄉下的,專心研究起破櫥子爛櫃子來了。幾十年過去了,馬老師不但能夠對著那些老去的鍋碗瓢盆、桌子板凳說出點什麼,還開辦了自己的博物館,站到了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很生動地給大家講文化,足見當年轉行之英明。

很多人癡迷古文化,但是他們隻限於業餘時間去古董市場淘淘、看看,大部分時間還是做著有人給開工資的工作。而馬老師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潛心研究古董幾十年,到了被很多人“稱神”的境界。

俗話說,人挪活。怎麼挪動、怎麼改變自己的想法,才會使自己的行為風險小,成功率更高呢?

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自己。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裏,什麼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如果眼下正做著一份體麵、待遇高的工作,放棄後會不會後悔?將要做的工作艱難之處在哪裏,自己是否做好了承擔一切困難的準備?是否有這個耐力和堅持力?總之,一句話,做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最容易成功。

其次,要考慮到社會因素。沒有哪一個行業永遠處於春暖花開的好時節,如果我們不估測社會發展趨勢,見哪一個行業火爆就奔哪一行去了,多數時候是要碰一鼻子灰的。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伊始,出國熱導致了英語學習熱,很多大學生報誌願以英語專業為主,結果畢業的時候,很多學習小語種的冷門專業倒分配到了比較好的工作。所以,選擇未來職業的時候,一定不要當時什麼熱就選什麼。萬人同擠獨木橋的悲劇實在慘痛。相反,那些反其道而行之,專挑當下冷門行業去發展的人,倒是擁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

有一位偏僻地方的年輕人,學習成績不錯,高中畢業後沒有繼續求學,而是選擇了跟隨父親做瓦工。那種又髒又累的活,很多年輕人都躲得遠遠的,但他不是。他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學習,幾年後,他的技術超過了父親,在圈子裏小有名氣,很多追隨父親的工人都願意跟著他幹活。

父親不明白,這孩子哪來的這麼大能耐。父親去兒子的工地轉了幾天,明白了!兒子不僅僅是一名技術工人,還是一名管理者,更是一名有遠見、有抱負的人。兒子給工人的工資要比別的工地高,而且工程一驗收,立馬付工資,從不拖欠。兒子對工程質量要求高,凡是給他幹過活的人,他都會記錄下來,寫上這個人的技術水平,技術不到位的,下次絕不聘用。父親這回明白了,難怪兒子不願意回家蓋樓房、娶媳婦。原來,他正在大學裏學習建築學,要讓自己成為懂設計的建築人!

忠告5 學會尋找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患了白內障幾近失明的老奶奶,每到晚上都要擰亮床頭的電燈。很多人不解。老奶奶說,她耳朵不好了,如果小輩來看她,敲門她可能聽不見。不過,他們一見亮著燈了,就知道她沒睡,就可以推門進來了!這樣,也能給孩子們照點亮光。

的確是這樣。當兒孫們忙完一天的工作,就會來到奶奶的窗前。如果看到燈亮著,就會推門而進,坐在奶奶暖暖的炕上,和奶奶話家常。如果燈沒有亮,就知道奶奶睡了,便不去打擾奶奶,默默地祝願奶奶睡個好覺。

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讓一家人獲得了更多的幸福!可見,世上的事,不管多麼複雜,想出了辦法,就容易多了。

《塔木德》上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沒遇到過困難。一遇到困難就垂頭喪氣,歸結於老天不公、命運不好的人,一般對人生持有悲觀態度,不相信主觀努力能夠改變命運,人生注定也是不如意的。

麵對困難,一句簡單的“沒辦法”、“我不行”,小矮山包一樣大的困難就成了攔在眼前的懸崖峭壁,斷了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勇氣。放棄的理由看起來很充分,就在那一念之間,創造之花、奮鬥之精神,統統被澆滅了,前進的步伐就被限定住了!是真的沒辦法嗎,還是我們根本沒有好好動腦筋想辦法?多數時候是我們很輕易地就放棄了,根本沒有好好想辦法。

我們都渴望有個成功、幸福的人生,幸福人生的態度很重要的一項就是不怕困難,善於想辦法克服困難。這一點,是連神仙都讚同的。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說一個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連神都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更何況我們平凡的人類呢?

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如夏日的雷雨一樣不期而至的時候,不是望天興歎,而是積極去找那把可以為自己遮雨的傘,你會發現路邊的參天大樹、站牌亭、敞開著的商場都可以幫助你渡過眼下的難關。內心不再有“已經竭盡全力”的絕望,而是感到“困難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隻要走下去,路就沒有到盡頭”。

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容易向困難投降,就是因為依賴性強,不懂得自身的力量很強大。孩子不懂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大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舐犢之心太濃,總想著要多替孩子做一些什麼,讓孩子毫無壓力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父母想法太簡單了,他們除了沒有想到不如意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外,還低估了孩子潛能,限製了孩子能力的發揮和增長。

反倒是那些脖子上掛著鑰匙、上學不用父母接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孩子,擁有足夠的探索、鍛煉的機會。他們的父母才是最幸運的,因為他們收獲了一個讓他們放心、獨立自主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被生活澆了個濕透,傷了個體無完膚,不是我們生活的能力差,而是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不太善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俗話說:“發動機隻有發動起來才會產生動力,同樣,想辦法才會有辦法!”如果根本就不去想,哪裏來的辦法啊?

有一位年輕人,學中文的,畢業後找到了一份電子商務方麵的工作,麵對網絡這塊莫大的世界,時時感到手足無措,一遇到問題便開始恐慌,越是恐慌,越覺得自己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好幾次想打退堂鼓。可是,想想自己大學幾年花了那麼多錢,急需掙些錢來報答務農的父母,而這家公司待遇不錯,就買來書籍,硬著頭皮一點點去啃了。

誰想到,經曆了僅僅一個月的艱苦奮戰,這位年輕人成為了十幾名實習者中唯一堅持下來並被錄用的一位。通過這件事,年輕人明白了隻要自己不找借口,拚命去做,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借口。馬斯洛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的工具隻有一把鐵錘,你就可能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鐵釘。這樣的話,碰壁是難免的了!如果你預備了很多的工具,鐵錘、鉗子、鑿子、扳子、斧子,那麼你就會根據經驗去判斷問題的性質,不會單一化地認為它是鐵釘了!

忠告6 隻要你去做,就是成功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家有兩個孩子,哥哥九歲,弟弟比他小三歲,這兩個孩子性格大不一樣。有一天,媽媽臨出門前,吩咐他們倆把家裏的地板擦了,並分好了工作任務,一人一個房間。媽媽回來後看到哥哥還沒擦,而弟弟呢,卻完成了任務,雖然擦得不是很幹淨,但看得出是用心擦的。媽媽既沒批評哥哥,也沒表揚弟弟,自己動手把地板擦了一遍。

接下來的幾天,媽媽還是這樣分配任務。哥哥呢,有的時候擦,有的時候不擦,弟弟呢,每天都認真地完成任務。媽媽還是沒有表揚任何一個。一個月以後,媽媽舉行了一場比賽,比賽內容就是讓兄弟倆擦地板,結果,弟弟比哥哥擦得又快又好。

這個故事,向人們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成功與否的區別就在於做與不做。隻要去做,就是成功。

《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句話:“箭法再差,多射幾箭也可能碰在靶子上。”

短短的幾個字,就道出了猶太民族樂觀、堅韌的品質。在他們的心中,是沒有不可能的!他們覺得,隻要你會射箭,敢於射箭,即使射不到靶子上,也會有碰到靶子的可能。問題的關鍵是,在不斷射箭的過程中,也就提高了射箭技術,射到靶子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了。

當一個人想做一件事,如果想到的是:“多做幾次,總有機會成功吧!”而不是:“水平這麼低,哪有成功的可能啊?別丟人現眼了。”那麼,結局就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說,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態度。

有一天,一頭小毛驢為了吃到一叢茂密的青草,不小心掉進了一口被樹枝蓋著的枯井裏。掉進井裏的驢子在狹小的空間裏扭動了幾下身子,感到絕望極了。是的,有誰會想到自己會掉進這個鬼地方。它有點後悔,自己不該因為嘴饞而不聽兔子的勸告。兔子都說了,那裏有一口井,掉進去的話就可能沒命了。

正在驢子沒好氣地又踢又號叫的時候,它感到不斷地有沙土灑落進來。這回,驢子徹底絕望了,它強烈意識到自己就要被埋葬在這枯井裏了。可是,它不甘心,它還要學拉磨、學耕地、學馱貨,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做,怎麼可以就這樣死了呢?它下意識地用力抖動,落在身上的土落在了井底下!它心中一亮,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於是,它不停地抖動身體,讓泥土散落到身下。隨著腳下的泥土越積越厚,驢子的頭終於能夠伸出井口,它大吼一聲,招呼來一些同伴,大家七手八腳地把驢子拉了上來。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不管多麼令人為難的事情,隻要你去做,用心去改變,結局一定是美好的。因為,在努力去做的過程中,事情就在向好的方麵轉變。

當下的年輕人,最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就是老想做大事,卻瞧不起小事情。不管是求學階段的孩子,還是已經大學畢業要工作的孩子,都要明白,想做大事是一件好事,而任何大事都是在做好一件件小事的基礎上實現的,“低不就”自然“高不成”。

在俯身做事的過程中,也不要太在意成功或者失敗。世間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成功和失敗。有些事情在眼下看起來是成功,可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講不一定是成功。而有的事情,在眼下雖然做砸了,但是因為獲取了經驗,使得攀登高峰的能力更強,就算是成功。低下頭,全心全意地去做一件事,就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

當然,在這個日趨浮躁的社會,要讓一個年輕人堅持不懈地做一件小事,可能有點難。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真的堅持不懈地去做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那麼他的未來一定是出人意料地成功和美好。因為堅持不懈地去做,是成功的最大希望。

列文虎克當初磨鏡片的時候,完全是出於消磨時光,這樣的行為,堅持下去尚能做出成績,如果是懷揣夢想,有明確的目標,那麼就更容易成功了。所以說,去做,就能有成功的可能。

忠告7 成功者眼裏:腳下的山最高

有的人習慣把不成功的理由歸結到入錯了行的原因上。有的人或許是這個原因,但是有很多人的問題是出在把做什麼看得很重要,而忽略了怎麼做的問題,以致於,因為自己的技能不夠好而不能有一份滿意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導致經濟上很拮據。猶太智者們早早就懂得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