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胸襟篇——憂人間苦,容天下事 6.政治梟雄身上的文人風采
曹操一生身處政治鬥爭的漩渦,權謀、霸術以及各種政治鬥爭需要的品質,他都具備,而且最後還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簡直可以稱他為一代政治梟雄。但是即使在戰爭環境裏,曹操堅持從事文學創作,“橫槊賦詩”,進展文人風采。
作為一個武官,曹操修身的過程我們無從得見,所以他的文學修為提高的過程我們更是不可知。但是,從一開始,他的文采就享譽一時,並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青年的曹操,洋溢著針砭時弊的文人氣質。他多次上書為宦官的死對頭竇武、陳蕃說話,在宦官權傾朝野的時候,得罪宦官顯貴很容易性命不保。為了表明自己的指向,曹操在《讓縣自明本誌令》中寫道“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在清楚傳達出自己的意願的同還以懇切的語言打動人心。
但是,事不遂人願,曹操麵臨的是一個走向衰落的王國。他很快就對當政者徹底失望了。曹操很快辭去了公職,把自己關在家裏。又一次用文句表達了自己的心誌,“以四時歸鄉裏,於譙東五十裏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
每當有了重大的事情和心路轉換的時候,曹操都會借用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所想所言,將自己的內心世界給展現出來。這很像一個文人,借用自己的文采和筆墨,與世界交談,與世人溝通。
曹操借《度關山》、《觀滄海》、《對酒》和《短歌行》等作品抒發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多麼令須眉男兒感奮的佳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又是飽經滄桑以後,對人生何等深沉的感慨。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體現了思賢若渴、成就偉業的闊達胸襟。
曹操借《薤露行》、《蒿裏行》、《苦寒行》等記述漢末天下大亂造成的殘酷現實。“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展現的景象,今天仍然讓人不忍去想象。他通過對社會現狀的感慨表達自己平定天下的重任和決心。
他還有遊仙的詩詞歌賦,“駕六龍。乘風而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等瑰麗的想象,則充分展示了他靈動的才思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俗話說“詩言誌”,曹操是文武全才,一生著述頗豐,流傳下來的詩歌近30首。這就為我們窺探他複雜深刻的內心世界留下了一扇窗口,使我們得以比較真切地了解曆史上的曹操。
也許是那個奇特的年代的功效,造就了他辛棄疾般的壯誌淩雲,杜甫般的深沉雄渾,太白般的飄逸隨仙。他一個政治梟雄,以海納百川的氣勢和胸襟集合了不同而複雜的文學元素,展現出自己的文人風采,卻又發揮的精彩之至,不得不令人欽佩。
所以說,隻要胸懷寬廣,就可以在多方麵有大的作為。因為胸懷寬廣,就能夠容人、容事,就可以看得遠、接收的多。通過對世事的觀察和洞悉,在有清醒認識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能夠為自己所用的越多,就越容易成事。
【成事之道】信手拈來的霸氣
有時候,胸襟和氣度不需要刻意的張揚就能夠展現給世人,這種隨意的姿態、駕輕就熟的技術,不會是天生就有的才賦,更多的是後天的洗禮和沉澱。依靠生活閱曆和磨練,磨礪出一種信手拈來的霸氣,從而遺留千古。
讀曹操的詩文,就常常有這種感覺,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哪怕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隨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種大氣而不顯粗俗。他的闊達胸襟,他的宏偉抱負盡皆展露無遺。
和曹操同時期的羅馬皇帝馬克奧裏略,不僅與曹操的經曆十分相似,而且也是著有《馬上沉思錄》的“哲學家皇帝”,他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從他的闡述中,我們能夠深深的體會到他隱隱透露出的睿智和大氣。
欲成大事之人,需要的就是這種信手拈來的霸氣。隨意而不刻意,展現而不張揚,才能夠在無形中產生有形的力量,無論是震懾對手和敵人,還是用其中的寬廣胸襟容人納人服人,對自己都是百利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