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手腕篇——黑白一體,整合八方 7.天下的事情逃不過一個利字(2 / 2)

劉備打起反叛大旗,頓時引起連鎖反應。原來追隨呂布、呂布被殺後又歸附曹操的昌稀,這時乘機脫離了曹操。由於曹操根基不牢,還有不少郡縣脫離曹操,歸附劉備,使劉備的軍隊增加到幾萬人。劉備派孫乾前往冀州,與袁紹連和,共同對付曹操。

曹操得到劉備反叛的消息,立即派司空長史劉岱、中郎將王忠前去討伐,未能取勝。

建安五年(公元印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殺曹操的事情敗露,參與者全被曹操處死。這時,曹操同袁紹的關係已經非常緊張,雙方陳兵官渡一線,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為了在同袁紹決戰之前解除後顧之憂,曹操決定發兵東征劉備。諸將擔心部隊出發後,袁紹從後麵發動襲擊,紛紛前來勸阻曹操,曹操胸有成竹的回答說:“劉備是一個豪傑,現在不打垮他,將來肯定會成為我們的後患。袁紹雖有大誌,但反應遲鈍,肯定還不會立即采取什麼行動。”

在謀士郭嘉的支持下,曹操開始東征劉備。自此,二人由原來的朋友關係又轉化為因為利益而轉化為相互爭鬥的形勢。

最終,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擊敗了劉備,重新奪取徐州。而此段期間袁紹根本就沒來得及采取任何行動。

曹操和劉備幾次因為相互間的利害關係而分分合合,為了利而相互利用依靠,為了更大的利而反目成仇,倒戈相向。雖然彼此相合的時候沒有絕對的真心,但是背離時確是絕對的不留情麵。如此的百回千轉,都逃不過一個利字當先。最後就看誰的手腕更厲害,曹操當然是更勝一籌。

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做事都強調有一定的警戒之心。不是要有害人之心,但是也不可不防。因為人想要成事,就要通過對利的追逐來實現和滿足,而他的利通常又建立在其他人身上。不想吃虧,就要認清人與人之間逃不開的利字;想要成事,就學會運用這個利的手腕,好好的將利害關係把握在自己手中。

【成事之道】防人之心不可無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一開始就對三國的紛繁關係做了這樣的評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分分合合之間,起維係作用的就是天下間所有人、所有事情都逃不開的一個利字。為利合,為利分,是經過曆史驗證的必然趨勢。

曹操在他的霸業史中,也正是以利字為準則的。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要的時候拉攏結盟,沒有用處的時候就分崩離析、加以打擊。

曹操就是經曆了這樣一個逃不開利字的人生曆程。他不僅和劉備經曆了一個由合而分,由友而敵的過程,在同呂布、袁紹、袁術、張繡、張邈的交往過程中,也都大多經曆了一個由分而合,由敵而友的變化過程。但是,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長處懂得用手腕成功把握利害關係,既然逃不過,那就能用則用,得到的就是自己的。

天下的事情,分分合合之間都逃不過一個利字。相同的人,可以為了利益而結盟,也可以為了利益反目成仇。關鍵是看如何對待和利用這個利字。能夠看透這無處不在的利,就能明白利的重要性。不僅要利用它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還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獲利,防人之心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