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禦人篇——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12.“因才授任”讓基業長青
對曹操而言,每擊敗一個對手,不但意味著多了一塊地盤,而更意味著多了一批治國乎天下的人才。這些人才使曹操由弱小轉為強大,再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形成了良性循環。
曹操曾說過“士有偏短,庸可廢手!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這是他用人觀念的集中體現。所以他總是能夠做到量才任用,隻要有一技之長,就抓住不放。
即使是出身低微、“經”不明“行’’不修的人,甚至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曹操也都會放下成見,唯才是舉,將他們吸收到自己的周圍,以才論職,確保他們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最大化的被自己利用。
曾經有人來到曹營後,仍然不修德行,老犯錯誤,曹操有時也能加以原宥。曹操的同鄉丁斐(字文侯),在曹營任典軍校尉之職,得到曹操信任,丁斐有什麼建議,曹操一般都能采納。但丁斐有愛貪小便宜的毛病。建安末年隨同曹操征吳,因自家的牛瘦弱,就利用職務之便掉換了一頭官牛,被人發現告發,受到了免官下獄的處罰。
曹操後來見到丁斐,故意問他:“文侯,你的印綬到哪兒去了?”丁斐知道曹操是在開自己的玩笑,於是回答:“拿去換大餅吃了。”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對身邊的人說:“東曹掾毛蚧多次跟我說,要我重重地處罰丁斐。我並不是不知道丁斐不清白,隻是我有就像人家有善捕鼠卻愛偷東西的狗一樣,偷東西雖會造成一些小損失,卻可以使我的東西保存完好!”於是又恢複了丁斐的官職,像原來一樣任用他。
及至曹操在潼關被馬超所逼,遭遇圍追堵截渡河而走時,正是丁斐將寨中牛羊驅趕至外,引西涼兵前來搶奪,因而救了曹操。感念他的才能和功勞,曹操後來封他為典軍校尉。
縱覽三國諸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褒亡厚往”等政策,真正地把愛才、用才等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使得曹魏有“謀臣如雲,武將如雨”蔚然奇觀。
曹操手下戰將謀士如雲,有的性如烈火,視死如歸,如典韋、龐德等,每有大戰、惡鬥,曹操總是派他們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有的智勇雙全,文武兼備,如曹仁、徐晃等,曹操就把他們放在重要崗位,統帥諸軍,獨當一麵;有的膽識不足,優柔寡斷,曹操就因人製宜,將他們搭配在合適的主帥營中,當好配角。
這些將才都是不折不扣的棟梁之材。可他們在投奔曹操以前卻沒有什麼聲色,投奔了曹操後才有了他們名揚天下的機會。關鍵就在於曹操因才授任,使他們有用武之地,在曹操成就霸業的過程中出謀劃策。所以說曹操成就了他們,他們也成就了曹操。
曹操特別重視人才,而且能“因才授任”,總是能做到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將任其勇,文職盡其智。曹操既善用人力,又善納人言,能夠最大限度地用人之所長。即便是在對曹操並不抱友好態度的《資治通鑒》中,司馬光也還是承認曹操“知人善任,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故能戰勝群雄,幾平海內”。
想要使基業長青就必須學會用人。不僅要唯才是舉,還要因才授任,使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事業當中,有發揮才能的機會和空間。他們的才能得到了使用,人生價值得到了實現,整個過程就是你事業更上一層、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過程。
【成事之道】才盡其用保穩固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後,向群臣解釋了自己勝利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曹操以坦誠的態度渴幕人才,歡迎人才,接納人才,使用人才,關心人才,真正讓人體會到了他“我有嘉賓,鼓瑟吹簽”的誠意,這為他雄霸一方、讓基業保持穩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曹操提出“唯才所宜”,就是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去。所以陳壽說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太祖運籌演謀……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成大事者具有了求才的誠意,識才的眼光,才能夠發現和吸引人才。隻有合理地使用人才,增強人才的凝聚力,使人才源源不斷地湧來,才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事業才能夠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