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禦人篇——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9.眼睛盯著人的長處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袁紹手下時曾經寫過轟動一時的討伐曹操的檄文,並且還把曹操和他的祖宗三代都給罵的狗血噴頭。後來,袁紹敗亡,陳琳被擒。曹操因為非常愛慕陳琳的才華,所以一點都沒有計較他之前的那些討伐他的檄文,反而還對陳琳委以重任。而陳琳也回報了曹操對他的不記前仇的知遇之恩,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助了一臂之力。
有才能的人總有他的獨特之處,如果硬是渴求他們能夠總是循規蹈矩,順從於時局,那麼恐怕也沒有他們施展才華的空間了。所以,即使彼此之間曾經有過不快,但是對胸襟開闊、眼睛始終有人的長處的曹操來說,什麼也掩蓋不了人的才能。所以,曹操正是把眼光放在了陳琳的長處上,用自己的寬宏度量感化了陳琳,使得他心甘情願的輔佐自己,為自己所用。
其實,曹操能夠用自己敏銳的眼光察覺賢能之人,並逐漸的將他們聚集在自己的周圍,這之後更重要的是,他如何有效的分配好、利用好這些謀士的智慧,當是另外一個高明的層次。
曹操帳之下有幾種類型不同的人,有的性如烈火,視死如歸(如典韋、龐德等),每有大戰惡鬥,曹操總是派他們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有的智勇雙全,文武兼備(如曹仁、張邰等),曹操平時把他們放在重要崗位,遇有戰事,放手讓他們統帥諸軍,獨擋一麵;有的膽識不足,優柔寡斷,曹操就因人製宜,將他們搭配在合適的主帥營中,當好配角。曹操量才任使,善於任用手下人的長處這一點,不得不讓人佩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魏、吳兩軍在合肥進行了一場激戰,曹操對這次戰役的人事安排充分體現了他知人善任的能力。這次戰役曹操安排的三個主將張遼、樂進、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的大將,都立有赫赫戰功。論資曆和能力,三人相差無幾;論地位和職務,三人也不相上下,這大概是“進、典、遼皆素不睦”的主要原因。它排這樣三人守城,確有很大的危險性。
但是,曹操自有高見,他在西征張魯之前,就寫好了一封密信交給了合肥護軍薛悌,在信封上特別注明:等吳兵來攻時再拆開看。曹操的葫蘆裏裝的什麼藥,大家都不得而知。等到曹操去遠了,孫權果然率大兵來攻。危急中大家拆開密信,不看則已,一看都有點納悶。隻見信上寥寥數語:“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
第一個明白了曹操意圖的是張遼,他說:曹公的意思是說,他遠征在外,如等他來救,敵人早已把我們打敗。我們隻有在敵人站穩腳跟之前,有守城的,有進攻的,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才能以攻為守。是勝是敗,在此一戰,大家還懷疑什麼!聽張遼慷慨一談,李典也有了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