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霸術篇——群雄逐鹿,成王敗寇 2.信條: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處於變化不定、波誦雲詭的政治軍事環境中,曹操能夠掃蕩群雄,爭霸天下,需要的是自信天將降大任於己的強烈責任感和傲視一切的霸氣。縱觀三國,曹操獨占一份凜然霸氣。
曹操的霸氣,最為顯著的表現是他在誤殺呂伯奢一家八口後,竟仍昧著良心將呂伯奢也殺了。而呂伯奢乃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可歎他尚未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的靈魂就歸那世去了。此時的曹操非但沒有悔意,還大言不慚道“寧教我負人,休教人負我。”這句話,也最能體現曹操的霸氣。
曹操不但如此之想,如此之說,也如此之做。縱橫江湖,掃蕩群雄,傲視天下,雖說也曾“煮酒論英雄”,雖說也曾慨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在他心裏隻有一句話:天下英雄,惟曹孟德一人耳。這才是真正的曹操,這才是真正的王霸之氣魄。
曹操做事善謀,但為人在譎詐,多疑、嗜殺的基礎上多了份他人少有的霸氣。他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爭霸信條貫穿了其一生。他動輒數萬、數十萬的殺人,卻又時時表現出極大的寬容。他對殺了自己兒子的張繡也能重用,卻又睚眥必報,對痛罵他的名士彌衡設計借黃祖之手殺之。
他能夠借別人的人頭來緩解軍士對自己克扣軍糧的不滿,他甚至設下圈套,殺死親兵來證明“人欲危已,已輒心動”的信念。他能夠禮賢下士,卻也能夠痛下殺手,防止威脅到自己。
楊修作為丞相主簿,深受曹操的喜歡和信任,“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楊修成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爭奪的對象,最終跟隨了曹植。但是,曹操在選擇接班人曹丕後,麵對楊修留與不留的問題,他在心理做了一番衡量。楊修力挺曹植爭王奪位,留楊修就相當於威脅到了自己的接班人曹丕,威脅到了曹丕就相當於威脅到了自己的江山。一想到此,他心中就明了了自己的選擇。公元219年,曹操以楊修泄露了機密為由將其殺死。
楊修是自己的謀臣,是自己較親密的人,是為自己和自己的江山都作出了貢獻的人。但是,無論多麼偉大,一旦有可能威脅到自己,那麼就留不得。這就是曹操寧願自己負了天下人,也絕不叫他人有負自己的可能的爭霸信條。
為了自己的霸業,曹操時刻將政治利益放在首位,任何人,可以幫助自己成事,可以為了自己的霸業做出犧牲,但是自己絕對不允許背叛和反抗,否則隻有死路一條。縱觀三國,曹操霸氣卓然。曹操生性陽剛,陽至極,霸也。以袁紹之實力,呂布之梟勇,尚不是曹操的對手。正是曹操的以霸製霸,天下幾乎無人可與之匹敵。
要成為真正的霸主,在群雄中脫穎而出、達到製高點,就是需要一種傲視一切的霸氣,一個激勵自己上進無止境、鞭策他人不可阻擋自己的信條。釋放出這種霸氣的信號,不僅自己身心有動力,奮鬥有激情,做事有底氣,他人也會被自己的凜然氣勢征服,從而贏得更多的關注和機遇。
【成事之道】不給他人阻擋自己的機會
天下間,成大事者、能成大事者都有很多。他們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傲視對手的勇氣和魄力,做事絕不給他人阻擋自己的機會的作風。所以,他們的成就一般也都不凡。
曹操就異常果斷的說過“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而且一生多次加以實踐。李宗吾說:“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後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於極點了。有了這樣本事,當然稱為一世之雄了。”
同樣的,毛宗崗評點《三國》時也認為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誰複能開此口乎?”“則盂德猶不失為心口如一。”毛宗崗快人快語,將曹操言語中隱隱透出的王者霸氣給予揭露。
成事本來就需要大量人才的輔佐。如果有人不幫自己,反而還幫倒忙,或者說有這個可能性,那麼這樣的人對自己來說就毫無用處。高明的做法就是盡快為自己清除障礙,不能讓他人有阻擋自己成事的機會。如此,才更有可能逐鹿群雄勝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