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很微妙的詞:懷才不遇。

不知道外國文字中有沒有類似的俚語,我覺得中國文人們對這個詞的塑造實在是……有些無恥。

這時估計會有讀者朋友想要上板磚來拍我一下,因為我相信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一定會有“懷才不遇”的群體。但我想先讓各位冷靜一下,如果你仔細分析這個詞,就會發現這是多麼推卸責任的一種說法。

你懷揣著滿腹的才華和能力,隻是,沒有人發現,而已。

看看這是什麼邏輯?

沒有人有義務滿世界地尋找那些被埋沒了才華的人!

或者我們說得更現實一點,如果你覺得你的才幹被埋沒了,隻能說,你空有一肚子偽能力。

什麼叫能力?

我能夠勝任一件事情,快速上手並且做得比其他人都好。

我能夠領導一個團隊,知人善任,大家一起出色地完成工作。

我能夠主導一個項目,讓業績提升30%以上。

……

既然你可以,那就去達成這些成就啊,這該是多麼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

可是……沒有人給我這樣的機會。沒有和我一樣有能力的人協助我完成這些工作。

看,顯然,你所謂的能力還有些欠缺。

你沒有足夠的魅力吸引一個願意和你一起打拚的團隊。

你沒有足夠的眼力找到能決定你事業高度的貴人。

你沒有足夠的魄力擔當起一個重大的項目。

你沒有足夠的體力承受工作和挑戰帶給你的巨大壓力。

真相就是這個——不是你有工作能力就夠了!

在培訓課程中,我會告訴學員這樣的道理:不要告訴我你有工作能力,然後給我一個“但是”。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尋找問題,這叫做聰明;然而,隻有不到30%的人能夠知道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這叫做悟性;最終,隻有5%的人用這些方法把問題解決,漸漸邁上成功的道路,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大智慧。

就像培訓課程一樣,這本書也許不能讓你的生活和工作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是如果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思考,有領悟,必定在某一個時刻,會有些類似靈感的東西突然間進入你的腦海,讓你把事情做得更棒些。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這本書。

如果你是下述三類人,我想你可以繼續讀下去,否則,你可以放下它,尋找別的圖書來學習或者消遣。

會有很多職場人來找我做心理谘詢,他們通常睡眠質量都不好,壓力巨大。不少500強企業的員工能通過當初層層麵試篩選,不可謂沒有工作能力,甚至很多人都有相當令人稱羨的才華。但是他們勝任手頭這份工作卻似乎非常吃力。為著那些看起來不少但用起來不多的薪資如此這般辛苦,究竟是不是值得?

對於這些人,我想他們應當學會建立自己的人脈圈,籠絡也好,培養也罷,至少身邊能有和自己一樣能幹的人,共同來完成工作。越是有前途的事業,越是不需要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可是總有一些人,他們能和自己相處,但是學不會麵對其他人。對他們來說,有能力不夠,還需要夥伴。

我有一個朋友,職業生涯相當糾結。要說影響力,放在哪裏他都能讓氛圍熱烈起來,成為眾人的焦點——人脈,他不缺;要說知識和才幹,他一直都是領導的得力助手,換過很多崗位很多部門,工作完成得也不錯——能力,他也有;要說外表氣質,如果我們不拿明星的標準來要求,也算是一個幹練的職場標準白領——形象,他不差。可是,他的職位,似乎總是和他有那麼一點點不匹配。

這可能是所有懷才不遇的人群中最冤枉的一類,我一直分析這種痛苦的根源。大多數的人眼光需要向遠處看,往高處望,而這類朋友如果想要成功,他們也許更應當審視自己,好好地思考清楚,在工作及生活裏,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他們遲遲沒有更高成就的原因,或許隻是因為他們沒有敢於確認及承認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對他們來說,有能力不夠,還需要心靈有一次成長的質變。

身邊更多的則是想要把工作和事業經營好,卻理不出清晰的頭緒,苦無成功方法的人。他們熱衷閱讀勵誌類的圖書,積極參加成長型的培訓,似乎學到了很多東西,卻似乎還是沒有辦法搞清楚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當一個人開始有這樣的困惑的時候,就是離成功越來越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