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界船王”包玉剛——“海龍王”鏖戰香江 9.鄧小平親接“燙手”支票
◎一手打造兆龍飯店
“1981年7月6日,包玉剛與父親包兆龍一起訪問北京,一起受到了鄧小平接見。邀請並陪同包玉剛的是他的表兄弟、外經貿部顧問盧緒章。
在北京,包玉剛向盧緒章提出,他想為國家做點實事,第一件事不是造船,而是要捐1000萬美元給北京造一座像模像樣的大飯店。他不要求任何回報,隻提出一個條件:飯店以他80多歲的老父親的名字命名,叫“兆龍飯店”。
1000萬美元,在1981年是個天文數字。然而這張沉甸甸的支票卻沒人敢接,這件事在北京的各個部門也一直通不過。持反對意見的人發言說:一個‘海外資本家’,不過出了點錢,就想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永久留名,這怎麼行?”
盡管當時已經開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了,但是遇到了這樣具體的問題,為了解決現實困難,能不能突破以往慣例和傳統思維?如何對待海外人士、資本家態度的問題,誰心裏都沒底。
這件事,最後報到了鄧小平那裏。“鄧小平說:‘為什麼不同意?人家捐款,那是出於一片好心,留個名不過是個形式而已,沒什麼大不了嘛!這張支票,你們不敢接,我來接!’拍板以後,鄧小平親自給兆龍飯店題寫店名,親自出席了簽約儀式,親手接過了這張支票,又親手為兆龍飯店剪彩。”
◎香港基本法的功臣
由於包玉剛在香港社會的重要地位和他與英國方麵的良好關係,鄧小平十分重視他在香港回歸中的作用。1978年,在第一次與鄧小平會麵後,包玉剛便與鄧小平一見如故,從公開的報道中看到,1981-1984年間,鄧小平會見包玉剛便達到7次,他也是鄧小平會見最多的香港商人。包玉剛也被鄧小平“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深深震撼。
於是,包玉剛經常奔波於北京、倫敦和香港之間,與各方頻繁接觸聯絡。當時,許多人紛紛將資金外撤,逃離香港。作為香港舉足輕重的人物,包玉剛在記者招待會上的一番話,表明他對香港的巨大信心,他表示會變賣船隻投資香港本土,在香港引起巨大震動。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簽署,正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1997年7月1日起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包玉剛作為嘉賓應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簽字儀式,成為這一重大曆史時刻的見證人,他的身份是《中英聯合聲明》基本起草委員會成員。
《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接下來就要起草基本法。包玉剛當上了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和谘詢委員會召集人。他主動把屬下的中環連佛大廈八樓一層讓出來給基本法谘詢委員會作會址使用,並與李嘉誠等人一起為谘委會籌集活動經費。時任基本法草委會副秘書長的魯平說:“香港基本法記載著包玉剛先生一份不可磨滅的功勞。”
【創富經】深諳政商之間的奧妙
一個企業家想要成功,政治因素無疑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以至於雄心勃勃的企業家在政治麵前從來不掩飾他們的激情。遺憾的是,其中的一些人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掉進了毀滅性的陷阱當中——官商勾結、錢權交易……所有這些被稱為“企業原罪”的因素,往往使一個即將興起的企業,在千夫所指中黯然退場。
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能夠實現包玉剛那樣的事業,不僅充分利用自己與政府的關係促進了企業的發展,而且又通過經濟的發展帶動政治的前進。但是,不管如何企業都不應該投機取巧,希望通過鑽市場的漏洞與政府作出有被市場規則的事情,這樣的企業是經不起市場檢驗的,遲早會被淘汰。
但凡成功的企業家無不深諳政商之間的奧妙,在我國曆史上“紅頂商人”曆朝曆代都大有人在。時至今日,對於企業家特別是港澳台的企業家來說,如何充分利用政商之間微妙的關係,適時的發揮自己的作用,作出順應曆史潮流的事情,不僅能夠實現事業的繁榮,而且能夠促進中國的和平崛起,為民族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