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馮國經,馮國綸——“供應鏈管理”稱霸商界 1.香港商界的“工業精神”
◎海外曆練成就國際視野
1906年,馮國經的祖父馮柏燎在廣州與友人李道明合辦了利豐公司,主要經營進出口貿易。當時,馮氏占51%的股份,李氏占49%的股份。
當時,中國局勢日益緊張,馮柏燎派三兒子馮漢柱到香港,設立了一家分公司。到抗日戰爭時期,廣州的公司關閉了,馮柏燎也在這期間去世。於是,利豐公司的總部從廣州遷到了香港,而李道明也把全部股權賣給了馮家。
就這樣,馮漢柱一直在香港主理利豐公司,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馮國經,次子馮國綸,他們就是日後把利豐公司發揚光大的當家人。
1962年,馮國經畢業於英皇佐治五世中學,後赴美留學。1966年,獲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碩士學位。1970年,獲哈佛大學商業經濟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曾留在美國哈佛工管學院任教,後聘任為副教授與數家美國企業的顧問。
馮國經是一位聰明勤奮的青年,最難得的是很有自知之明。他懂得自己雖然取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但純粹是理論知識,沒有在商務大海的實踐中暢遊過。為此,他在讀完書後沒有立即回香港參加父親的經營,而留在美國再實踐幾年。
擔任幾家公司的顧問期間,他既可從理論、策劃上幫這些公司工作,又可鍛煉自己,並進一步熟悉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規律,為日後大有作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香港,許多家族生意繼承人都被送到歐美等發達國家接受先進的管理、科技知識。在那裏,他們開闊了視野,磨礪了意誌,了解到了最先進市場經濟與管理經驗。日後,他們執掌家族財富,才會有更深刻的見地,也更容易在財富傳承中做得更好。
◎引入現代管理製度
1974年,馮國經返港,與弟弟馮國綸一起協助父親管理這家有幾十年曆史的公司。兄弟倆運用在哈佛學到的西方先進管理經驗和理論對利豐進行了一次哈佛案例式的研究,經過幾個月觀查,他們發現不少弊端。
當時,利豐的基本業務,即作為海外采購者和香港製造商之間的中介者角色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而且公司內部結構缺乏有係統的組織、無法保證高效率的工作和完善的管理,公司所有部門都缺乏計劃及財務預算,整個企業嚴重缺乏專業人士及經驗豐宮的管理人才……
最後,兩兄弟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馮國綸對父親說:“如果你想這家公司繼續繁榮下去你就應該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使公司成為一家公眾上市公司。”
為此馮氏家族成員專門召開了一次內部會議討論馮國經和馮國綸兄弟的上市建議。盡管當時有部分家族成員反對上市,
但是上市建議得到了作為利豐董事會主席馮慕英和董事總經理馮漢柱的支持。
1975年4月17日利豐在大跌之後的香港股市正式上市。上市後利豐企業組織製度的第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公司董事會走向公眾,除了馮氏家族成員以外,新董事會邀請了兩名顯赫人士:香港首席內科醫生羅理基爵士和大律師張奧偉爵士加盟。他們的加盟提高了利豐的知名度和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