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紅色資本家”霍英東——義薄雲天贏得身前身後名 11.義中得利,以利報義(1 / 1)

第二章“紅色資本家”霍英東——義薄雲天贏得身前身後名 11.義中得利,以利報義

◎獨特的“義利”觀

愛國愛港、心係內地,是霍英東傳奇一生中最可圈點的華彩樂章。他自小渴望祖國繁榮富強,立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宏願。

1962年,霍英東事業初興時,就與內地合作海沙生意。“文革”期間,又與內地合作石油生意,並為恢複中國在國際體育組織的合法地位、使中國體育健兒登上世界體壇奔走呼號。

動亂剛一結束,霍英東便率先在內地興建第一家中外合資大酒店和高爾夫球場,他為中國申奧成功作出的努力更是功不可沒、有口皆碑。

在有限的生命裏,霍英東扮演了一位慈善家的角色,樂善好施。1984年,霍英東出資10億港元,成立了“霍英東基金會”。截止至2005年,已給內地的捐款已達40多億港元,是捐款國內數額最多的華人企業家。

霍先生這種拳拳愛國報國之心,將其高德懿行推向極致,贏得炎黃子孫對他的敬重傳頌,值得我們見賢思齊!

◎鮮明的人生哲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從霍英東的傳奇一生中,很好地詮釋了這樣一個人生哲學,同時更加彰顯了財富的意義與責任。

客觀地說,霍英東的個人財產在香港的富豪當中,不是屬一屬二的,美國《福布斯》今年宣布的全球500大富豪排行榜中,霍英東的財產約有14億美金,排名也就全球400餘名,在香港則排名第8位。然而他在國內所獲得的社會聲譽,可以說是超過所有在港的頂級富豪。

霍英東為祖國的文化、教育、體育等事業以及家鄉建設所捐獻的款額已過40億港元。2002年,霍英東退出澳門娛樂業,並將其所持有的67億港元股份全部捐贈給他在澳門成立的基金會。霍英東對社會和祖國的貢獻還不僅僅表現在他的捐贈上,從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香港和祖國的很多重大事件當中,都有著他所起的獨特作用,他可以說是最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香港富豪。

【創富經】老板要有企業社會責任

從霍英東的一生中,可以看到他所獲得的財富路徑有著獨特昭示,“義”與“利”的完美結合。在“義”中得“利”,以“利”回報“義”。如仔細去研究霍英東經商的傳奇一生,可以很好地來解釋他的“義利”觀,可以很好地體會到他的財富路徑選擇及他的人生理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霍英東的企業發展和他的社會責任的一致性。

拋開“名”和“利”,一個企業必須生存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在一定的政策指導和規範下開展企業內外部活動,這是企業產生和長期發展的外在因素。而企業的內在因素則是企業應加強內部的管理,包括對職工的崗前培訓、改善就業環境和職工生活條件及養老就醫保障、特困幫扶等等,這就是企業的凝聚力,也可以說是企業的人心向背問題。有了這種凝聚力才能開展安全生產活動、保證產品的質量、開發新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把這種凝聚力上升到愛國的角度,就是企業應為社會解憂分擔,為社會的和諧、進步和發展作些貢獻。

現代社會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特別是讓一些勤勞的企業家們先富起來,比爾·蓋茨曾在計算機軟件業發動革命,他也以相同方法從事慈善事業。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08年年會上,他提出大企業要在做生意的同時做好事。這個概念之下有兩大目標:企業除了獲利,還要改善未在現行市場機製下受惠的人的生活。等於是將當今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再往前推一大步,為企業製造出盈利以外的驅動力。

(1)企業內部發展需要企業家具有社會責任感。隨著市場竟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家的純經濟行為已經逐漸失去了對企業發展的維持力和動力地位,企業文化已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企業文化是企業家人格精神的延伸,企業凝聚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的人格。企業家的個人素質將作為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繼承下來。企業家辦企業要有崇高的宗旨,才能有利於企業長久發展。

(2)企業外部環境需要企業家具有社會責任感。企業與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以往,企業隻把股東、職工或供貨者、顧客等作為市場的相關者看待,但現在不能不注意到第二層的關係,比如行政機構、社會運動、輿論宣傳等。影響企業發展的社會因素增多,也意味著企業在製定發展計劃時要考慮的社會因素增多。因此,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日益重要。如果企業家隻追求個人或集團的利益,忽視社會綜合因素,企業就無法得到繼續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