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熱潮的興起,一個新的經濟時代即將到來。李嘉誠敏銳地抓住這一機遇,在不長的時間裏,李家父子三人靠著網絡概念,賺了足足2000億港元。而李嘉誠、李澤楷、李澤钜三個人,儼然成為亞洲高科技產業的新霸主。
當年,比爾·.蓋茨以數百億美元的身價成為全球明星,亞洲的經濟評論家們一致認為,在知識經濟即將到來的時代,香港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那些靠地產、航運、港口致富的傳統型富豪,將很快被時代所淘汰。
事實證明,他們錯了。從來不放棄學習的李嘉誠,時刻關注著科技最前沿,把握著網絡科技對現代商業的影響。因此,當李澤楷試圖發展香港的數碼港時,李嘉誠表示了支持,他說:“李澤楷做了一件好事,對香港有益。”
李嘉誠父子不僅在傳統產業做得風生水起,而且主動擁抱網絡科技,表現出了靈敏的商業嗅覺。注重科技、知識,而不僅僅抓住金錢,這才是把握未來商業競爭關鍵的策略。
不會學習的人就不會成功;不會總結的人就難以戰勝失敗。正因為如此,李嘉誠一直以不斷學習和不斷總結的精神督促自己,不斷前進,不斷進步。“今天的企業家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識資產,有些東西必須非常熟悉,如果對一些東西一知半解,就無法正確決策,也不能迅速打開局麵。”這是他的肺腑之言。
【創富經】實踐當中不斷學習、感悟經商的智慧
從1950隻有幾個人的小公司,發展到今天在全球52個國家有超過20萬員工的企業。李嘉誠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
少年喪父,家境頗艱,14歲的李嘉誠失去了求學的機會,過早地擔負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他深知沒有知識就成不了大事業,小小年紀以少見的毅力,每天工作15小時,仍不忘堅持自修。正如李嘉誠所說:“人家是求學,我是搶學。”
勤奮努力的李嘉誠,憑著心中孕育的一股鬥誌,在工作疲累,又沒有時間、沒有資金上學的情況下,仍不忘堅持自修。對一個僅14歲的少年來說,這種堅強的意誌是難能可貴的。
做生意有內在的規律可循,但是,又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掌握經商的智慧,首先需要當事人在實踐中學習、感悟,從而增強自己對商業的理解和判斷,提升商業素養。
對於學習的重要性,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知識生產力已經成為企業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知識已經成為首要產業,這種產業為經濟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產資源。”因此,學習、學習、再學習,成為企業家的日常功課,任何忽略學習的經營者都將喪失探索商業和技術新前沿的良機。
李嘉誠學曆不高,但能打出自己的一片財富天地,這與他很早就定下目標,積極努力學知識是分不開的。由此不難發現,所謂學曆、知識,在更多時候體現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一個人隻要肯學、好學,就能有所得,在經商的道路上有所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