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飲食習慣——日常飲食中的養生學 睡前喝水的習慣到底好不好
晚飯喝稀粥、睡前不喝水……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但是這些習慣是否科學合理?
睡前過度控製水分的攝取,容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增加引發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的危險性。特別是老年人更要小心:許多平日就有尿頻現象的老人,到了冬天,養成睡前盡量不喝水的習慣。如果吃過晚飯後到翌日起床,其間都不喝水的話,血液中的水分便會不足,很容易會產生血凝的現象,起床前後易發病。若分析心髒病及腦部疾病等老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一天當中最容易發作的時段,心肌梗塞通常是在起床後的二至三小時之內,腦梗塞則是在天亮快起床前或剛剛起床後的時間。而這兩類疾病的發生原因均為血液濃度太高,引起血栓,將血管堵住所致。
有的老人怕起夜影響睡眠,晚上不喝水,即便是口渴也盡量不喝水。睡前喝水是為防止夜間口渴,如睡前已覺得口渴,說明身體處於缺水狀況,如果仍然控製飲水將導致不良後果。
老年人因腸胃功能較弱,一次喝水過多會減弱消化功能,正確的做法是少量多飲,夜裏補水也是一樣。另外,夜間口渴雖是正常現象,但也要考慮疾病的可能。如男性前列腺肥大、女性排泄障礙等都會使喝下的水難以正常吸收,導致頻繁排泄。此時,更應該少量多飲,讓身體慢慢吸收水分。
上完廁所後應補充水分,醫生還建議老人最好是在床頭放一瓶水,每次上完廁所後就補充水分,且不僅是睡覺時,而且在容易流失水分的沐浴前,最好也先喝一杯水,以免體內因長時間沐浴而缺乏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