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以和為貴——和之忍 以和為貴
即使在今天,“和為貴”也是我們所一直提倡的,它不僅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也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
和,是儒家所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節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唯命是從。到春秋時代,提出“和為貴”,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至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但一家相處融洽,終年不見狼煙。一日閑聊時,老翁談起與媳婦的相處之道。他舉例說,一次大媳婦煮點心,先盛一碗給他,並半征詢半內疚道:“剛才我好像放多了鹽,不知您會不會覺得鹹了點?”阿翁吃了一口,即答:“不鹹!不鹹!恰到好處呢!”此後的一次,三媳婦煮點心時也給他送去一碗,說:“我一向吃得較為清淡,不知您口感如何?”阿翁喝了一口湯,忙答:“很好很好,正合我的口味。”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忍讓是通向幸福的光明大道。家庭中的矛盾、分歧很少有原則性的分歧。這時能以“忍”字為先,不與計較,表示謙讓,矛盾也就煙消雲散了。不然的話,就會激化矛盾。其實,是鹹是淡,好吃難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與人相處時那種和樂的氣氛。
戰國時代有一則著名故事:
趙武靈王時,邯鄲有一截小胡同叫“回車巷”,宰相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幾次忍辱在這條小街避讓大將軍廉頗的車馬,後來廉頗知錯即改,負荊請罪,實現了“將相和”。
這充分說明,和能立業,和能興邦,和能增長國民誌氣,和能凝聚國家無堅不摧的力量。
和諧是中國數千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美好願望。和諧是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而出現的一種狀態,它標誌著自然界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諸多元素實現了均衡、穩定、共榮和有序。和諧最本質的內涵就是文明、公正、公平。和諧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最偉大之處,乃在於常常能使衝突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
當前,我們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部門與部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都比以往發生了許多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矛盾。不論這些變化多大,矛盾有多複雜,都不足為怪,因為變化和矛盾的出現固然會使我們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但同樣也為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而且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
21世紀是人類共同麵臨文化衝突與融合的世紀,是會不斷發生變革與轉型的世紀。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當牢記“以和為貴”的格言,以實際行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關係、新秩序,塑造健康有序的新型人際關係,達成整個社會的團結與共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