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禍從口出——言之忍 注意說話的忌諱(1 / 1)

一、禍從口出——言之忍 注意說話的忌諱

古語雲:君子三緘其口。又雲:不可與言而言,謂之失言。意思是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說的話對人對事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麼不如不說。

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辦事講策略,行為有節製,別人就很容易接納爾,幫助你,尊重你,滿足你的願望。因此要想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就應該掌握最恰當的說話尺度和適宜的辦事方式。作為下屬,要想得到領導的信賴,說話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不要嫌領導動作太慢。不經意地說:“太晚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嫌領導動作太慢,以至於快要誤事了。在領導聽來,肯定有“幹嘛不早點”的責備意味,這樣的話在平時說來無所謂,在下屬與上司共事時說來就有失分寸。

讓領導下不來台的話不要說。對領導說:“這事不好辦!”領導分配工作任務下來,而下級卻說“不好辦”,這樣直接地讓領導沒麵子,一方麵說明自己推卸責任,另一方麵也顯得領導沒遠見,讓領導下不了台。

不要說了領導該說的話。對領導說:“您真讓我感動!”其實,“感動”一詞是領導對下級的用法,例如說:“你們工作認真負責不怕吃苦,我很感動!”而晚輩對長輩或下級對上級用“感動”一詞,就不太恰當了。尊重領導,應該說“佩服”。如:“經理,我們都很佩服您的果斷!”這樣才算比較恰當。

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對領導說:“我不清楚。”“不行拉倒,沒關係!”“去了婆家還有姨家!”這類話是對領導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退一步來講,也是說話不講究方式方法的表現。

無所謂的話盡量要少說。對上級的問題回答:“無所謂,都行!”這樣的話說明對領導提出的問題根本沒怎麼在意,同時既顯得對領導不夠尊重,也有怠慢自己責任的嫌疑。

趙剛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他簡直是樹葉落下來也怕砸腦袋。他平時不愛說話,隻知道踏踏實實,埋頭工作。一年內為研究所搞出兩項科研成果。為此,研究所所長非常欣賞他,就有意提拔他為副所長。可是,每一次所長把自己的意思說給他聽時,趙剛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真的不行,您別為難我了。”這樣經過三次後,所長再也不找趙剛談話了,把另一個在能力上不如趙剛的研究員提拔為副所長。其實,趙剛並不是不想當副所長,人都有渴望名利的欲望。而且提升為副所長後在分房及福利待遇上都會有很大好處。可是,由於他過度的客氣,機會與他失之交臂。

過度客氣反而會招致誤解。和領導說話應該小心謹慎,顧全大體。但顧慮過多則適得其反,容易遭受誤解。有時越是謹慎小心,反而更容易出錯,會被上司誤認為沒有魄力,不值得重用。因此應該善於察言觀色,以平常心去應付,習慣成自然,對這類情況就可以應付自如了。

世界上的麻煩有一半是因為說話不當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說話不當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樣的。說話不當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說蠢話和做蠢事,有時是緊密相連的,幾乎所有談話中的失誤或錯誤都是由於沒有認真考慮後果造成的。所以,有的父母總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兩句老輩流傳下來的話,一句是:緊急言語慢開口。一句是:話到嘴邊留半句。

哪些話屬於“緊急言語”,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第一,隱私或秘密不可輕易泄露。這兩樣東西,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對方也許是朋友不是敵人,不過就怕他竟然是敵人或受敵人利用。

第二,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

第三,避免對別人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所謂不恰當,有多種含義:如果你看錯了現象,誤會了人家,批評和指責無疑是不恰當的。假如對方確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還得看風向。比如,你這樣做,是否對他確有幫助?是否會加深誤會、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對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有改正的傾向,就沒有必要對他說三道四了。

第四,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裏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

說話要有技巧,溝通要有藝術。良好的表達方式可以助你事業成功,良性的溝通可以改變你的人生。我們與人交流時,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口,用好自己的嘴,要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講。不知道所忌,就會造成失敗;不知道所宜,就會造成停滯,我們在談話中,就要懂得說話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