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禍從口出——言之忍 批評也要講藝術
批評是一種交流的藝術,與罵人不同,罵人是一種發泄、一種氣急敗壞、一種含有敵意及攻擊性的行為,而批評是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上,出於一個善意的出發點,對對方敲響警鍾。
批評是讓人改正錯誤的方式,但是批評也要講究藝術。恰當的批評會對對方敲響警鍾,改正錯誤。反之,則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工作中,員工避免不了會犯錯誤,領導要想糾正錯誤、批評員工,一定要注意場合,最好是在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再溫和的批評也有可能會刺激受批評人的自尊,因為他會覺得在同事麵前丟了麵子,他或許以為你是有意讓他出醜,或許認為你這個人不講情麵,不講方法,沒有涵養,甚至在心裏責怨你動機不良。
如果萬一必須當眾批評人,其態度措辭要特別謹慎。以不刺傷他人的自尊自我為前提,否則很難達到批評人、改正人的目的。
措辭要客觀準確婉轉,是說在糾正別人、批評別人時,不能主觀從事,不能誇大其詞,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糾纏舊賬。不恰當的措辭,可能激怒對方。比如:“你必須聽我的,改變那種做法,否則……”這種命令威嚇很難使人心服口服,即使可能出於下級服從上級,表麵服從了你,他的心裏一定怨恨你。命令威嚇是最傷人自尊的。為什麼不可以客觀婉轉一些呢:“這種做法不符合上麵的規定,會帶來很多麻煩,我們看看怎樣做才更好。”
許多可能是善意的批評,想幫助對方改正某些錯誤,但由於措辭不當,導致對方怨恨你,甚至雙方關係破裂,根本談不上實現批評改正人的目的。善意但不講究措辭的批評往往出現所謂“好心沒好報”的後果。
在批評、糾正員工之前,先要停一下,想一想如何更客觀、更準確、更婉轉,更能達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讓人覺得你粗俗簡單、容易傷人。
保全他人麵子的辦法是給他人留下台階、留下退路,讓他人體麵地退卻。當對方已經明確表明某一態度和意見,而你要糾正他時,最好的辦法是為他找一個安全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既不使他丟麵子,又可使他全麵地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就事說事把責任推給模糊的第三者,使當事人有台階可下,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有一位顧客到某商店退換一件高級襯衫,她聲明這件衣服沒有動過,主要是她丈夫不喜歡。精明的營業員看到這件襯衫有汙痕,知道這衣服是被穿過的,但顧客已聲明“沒動過”,於是營業員給她一個台階讓她全麵地收回她的聲明:
“你可能是沒有動過,或許你不在家時,你家裏哪個人動過它,你看這汙跡是表明有人穿過的。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買回家好好的衣服,第二天就被我那丈夫搞髒了。”
營業員這樣一說,顧客當時就覺得不好意思,沒有再爭辯,拿著衣服回去了。
試想如果營業員直截了當地說:“你看看這上麵的汙漬,明明是有人穿過了嘛,你還在這兒狡辯!”那麼這樣一來,兩人肯定會撕破臉大吵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