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揚長避短巧打糊塗算盤第三章揚長避短巧打糊塗算盤 一巧說糊塗話(2 / 3)

◇ 對反對而言:沉默震懾力量最強大

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往往是那些落一根針都能聽見的寂靜無聲。這個道理在恐嚇中也頗為靈驗。在生活中對某些氣勢洶洶來找碴的人,如果你不動聲色,不理不睬,便會產生比以硬對硬更大的震懾力量,也就是說沉默成為最為強硬的武器。

例如,一個工人的一位農村親戚給他帶來8隻母雞,為了讓這8隻母雞下蛋,就在圍牆的角落上壘了個雞圈。廠長讓人勸其處理母雞、拆除雞圈。因為他沒有執行決定,廠長就派人強行抓雞拆圈。於是這位工人大鬧廠長室,廠長則專注地看一份文件,頭一直就沒有抬起來。待這位工人一陣大火過後,廠長拉開寫字台抽屜,甩出一份處理這件事的決定給這位工人,並告訴他以後再出類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廠區去住。說完就拂袖而去。此時,那工人的氣焰全熄了,低著頭回去了。這位廠長就是憑借無言無聲的力量占據了心理優勢,使對方不戰自敗。

糊塗學認為沉默是金。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沉默不是無奈,不是軟弱,而是:—種內在的抗爭,能起到舌頭無法起到的作用。

生活中,狹義的沉默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即緘口不語。廣義的沉默則是不通過言語,而是綜合運用目光、神態、表情、動作等各種因素,或明或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豐富的內涵,作用也十分明顯。一是沉默可以用來避免衝突升級。二是沉默可以用來作暗示性表態。這裏有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農民牽著一匹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小酒店去用餐,這時一個商人騎著一匹馬過來,也將馬往同樣一棵樹上拴。農民見了忙說:“請不要把你的馬拴在這棵樹上,我的馬還沒有馴服,它會踢死你的馬的。”但那商人不聽,拴上馬後也進了小酒店。

一會兒,他們聽到馬可怕的嘶叫聲,兩人急忙跑出來一看,商人的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農民就去見縣官,要農民賠馬。縣官向農民提出了許多問題,可問了半天,農民裝作沒聽見似的,一字不答。

縣官轉而對商人說:“他是個啞巴,叫我怎麼判?”商人驚奇地說:“我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他還說話呢。”縣官接著問商人:“他剛才說了什麼?”商人把剛才拴馬時農民對他說的話重複了一遍,縣官聽後將驚堂木一拍,說:“這樣看來是你無理了,因為他事先曾警告過你。因此,現在他是不應該賠償你的馬。”

這時農民也開了口,他告訴縣官,之所以不回答問話,是想讓商人自己把事情的所有經過講清楚,這樣,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誰是誰非嗎?

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就好像音樂中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這其實也是一種很高明的糊塗術。因此,在日常交際中,遇到自身難以說清是非的問題時,不妨也像這位農民一樣,以無言應喧嘩。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即便舌頭不是萬惡之源,也可以說是招惹是非的東西。本來清清楚楚的事情,一旦舌頭參與進來,會立即變得十分複雜。所以,認為,凡是能說清楚的便直言剖白,凡是說不清楚的便保持沉默。

◇ 對勸告而言:忠言也要順耳講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重複多了,人們難免會形成錯覺,即規勸別人的話必須難聽,不難聽的話不配稱“忠言”。不過,忠言如果順耳不是更好嗎?

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揚言要殺掉敢於觸犯龍顏的魏征,長孫皇後聽後十分著急。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不僅不容易接受,反而會使事情弄得更糟。會說話的長孫皇後取順耳之言規勸李世民。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隻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征敢於直言勸諫,全賴聖上賢明。”李世民聞後龍顏大悅,打消了殺魏征的念頭。長孫皇後就是善於運用了忠言順耳的糊塗智慧才救了魏征。在職場中作為下屬掌握這一智慧先稱讚其成績,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顧了領導的麵子,也使領導易於接受。

王處長是一位剛剛提拔上來的新手。一次生活會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見,大家礙於麵子,沒有人敢伸這個頭。最後,處裏的“元老”劉文革說了:“王處長到處裏後,可謂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處裏的工作現在已有了頭緒。人比以往更團結,成績也是有目共睹。隻是最近大家手頭有點兒緊張,希望王處長能替大夥解決解決。”王處長聽到,意識到該給大家搞些生活福利,采取了一些措施。

劉文革可以說是提意見的高手,他先肯定王處長上任後的成績,使領導心裏美滋滋的,然後再輕描淡寫地提出大夥的意見,反映出他對下屬關心不夠,體貼不夠。這種方式,容易使領導意識到自己成績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稱讚的,而不足隻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進不足的積極性。

一名員工能夠發現問題,是智慧;能提出問題,是勇氣。但是許多人在提出問題時,表現出的卻是蠻勇,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不講方式,結果是隻有百害而無一益,舊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增添新問題。所以,要從自己的行為上來改變自己的輸出方式。不要口無遮攔,信口就來,不選擇語言,不選擇語言的表述方式和技巧。要知道,自己的言行是要產生客觀效果的,而用負麵的語言和負麵的行為表述出來,隻會產生負麵的效果。一個真正的聰明下屬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時,一定能夠選擇恰當的言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對企業負責。也隻有這樣才能對企業有正麵作用。

◇ 對公關而言:恭維話要往心坎裏說

恭維話人人愛聽,你對人說恭維話,如果恰如其分,適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興,對你便有好感。最奇怪不過的,越是傲慢的人,越愛聽恭維話,越喜歡受你的恭維。有的人詞嚴義正,說自己不受恭維,願聽批評,這是他的門麵話,你如果信以為真,毫不客氣的率直批評他的缺點,他心裏一定老大不高興。即使表麵上未必有所表示,內心對於你的感情,隻有降低,決不會增進。

講個老笑話,某人是拍馬專家,連閻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後見閻王,閻王拍案大怒:“你為什麼專門拍馬?我是最恨這種人!”馬屁鬼叩頭回道:“因為世人都愛拍馬,不得不如此。大王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誰敢說半句恭維話?”閻王聽罷,連說:“是啊是啊!諒你也不敢!”

實則閻王也是愛聽恭維話,不過說恭維話的方式,與普通人不同罷了。這個故事,是說明了世人之情,都愛恭維,你的恭維話如果有相當分寸,不流於諂媚,將是得人歡心的一種妙法呢。

《論語》上說:“人告之以過則喜。”實際上,這恐怕隻有孔子這樣的大聖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況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大家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真正能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人卻並不多。所以辦事說話時應當靈活,不妨適當說些恭維話。

推銷員小李一次到某鎮去推銷電器。走到一家闊氣的人家,戶主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一見是推銷電器,就把大門緊閉了。小李一看事情不妙,便說:“很抱歉,打擾了您,也知道您對電器不感興趣。所以,我這次來不是做生意的而是來買雞蛋的。”老人消除了些疑慮,便把門打開一點,探出頭來將信將疑地望著小李。小李又繼續說道:“我看見您喂的種雞很漂亮,想買一些新鮮的雞蛋回城。”

聽到他這麼說,老人家把門開得更大一些,並問道:“你為什麼跑到這兒來買雞蛋?”小李充滿誠意地說,“因為我養的雞下的蛋做蛋糕不合適,我的太太就要我來買些棕色皮的蛋。”

這時候,老婦人走出門口,態度很溫和地跟小李聊起了雞蛋的事。但小李這時便指著院子裏的牛棚說:“老太太,我敢打賭,你丈夫養的牛趕不上您養雞賺錢多。”

老婦人的心被說樂了。是的,多少年來,她丈夫總不承認這個事實。於是她將小李視為知己,帶他到雞舍參觀。小李和她邊看邊聊,說的話句句入耳。他說,如果能用電器照射,產的蛋會更多,老婦人好像忘記了剛才的事,反而問小李用電器是否合算。當然,她得到了完滿的解答。兩個星期後,小李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來的購買單。

試想,假如小李一開口就推銷電器,老婦人肯定不會接受。而推銷員小李采取了曲線表達,用恭維話打開了老婦人的心扉,然後以拉家常的方式,很自然地扯到了電器的問題,說明用電器照射產的蛋會更多。這就博得了老婦人的信任,自動遞上購買單,辦成了事。

或許,大家都以為恭維人乃是小人所為,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槍炮或毒藥可以殺死無辜的百姓,是因為它們被壞人利用了,而不是它們本身有什麼不好。正如鴉片會使人喪命,是因為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醫學上,鴉片則又可成為很好的麻醉劑和鎮靜劑,可以用它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承認,恭維作為一種說話的方式,我們有權使用,而且如果我們用得恰當,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辦事時不妨在嘴巴上有技巧地略施小惠,盡快地養成隨時都能恭維別人的習慣。當恭維別人已經變成你的習慣時,你辦事的能力就會相應提高。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又能解決你的難題,何樂而不為!

◇ 對建言而言:含糊一點效果好

所謂糊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另一種則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卻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確實,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含糊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清理,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作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麼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定下破格提拔這批官員的決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來紀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作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麼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