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具體說處理好與後輩的關係,當是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它不僅關係到家庭和睦,而且影響到老人身心健康。當然,兒女應當孝順、孝敬,盡量讓老人滿意。不過,作為老年人一方,自己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講究點相處的方法和“藝術”,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方麵,糊塗學讚成流行的一句話,“糊塗一點”。這是老人們從親身體驗中總結出來的“真經”。作為長者,都要明白這個道理:糊塗一點。
◇ 揣著明白裝糊塗
生活中,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達到希望的彼岸。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揭示了糊塗學意義上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當然做到“明知故昧”,絕非易事,如果沒有高度涵養,斤斤計較,是斷然不行的。
春秋時,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務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肴,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陣怪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漆黑一團,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親澤,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卻大聲向各人說:“寡今晚,務要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子除下來痛飲。”
於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點燭,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給她出氣,楚王笑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豈是宴會原意。”
許姬聽說,方服了楚王裝糊塗的用意。這就是有名的“絕纓會”。
後來楚王伐鄭,有一健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逼鄭的首都,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後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個人。
在人生中,人們定會遇到許許多多令自己“難堪”的情境,對此,人們可以借助於“糊塗”,“忍讓”一下,不過於斤斤計較,暫時“吃點小虧”,作點“退卻姿態”。這種“糊塗”,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人生,具有“保護自己”的功能。
◇ 聰明之人,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表麵上看是糊塗,其實是一種聰明。這裏的“糊塗”,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嘴裏說的是“糊塗話”,臉上反映的是“糊塗的表情”,做的卻是“明白事”。因此,這種“糊塗”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適應複雜社會、複雜情景的一種高級的、巧妙的方式。
一次,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夫人克萊門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舉行的晚宴。
席間,一位著名的外國外交官將一隻自己很喜歡的小銀盤偷偷塞入懷裏,但他這個小小的舉動被細心的女主人發現了,她很著急,因為那隻小銀盤是她心愛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對她來說很重要。
怎麼辦?女主人靈機一動,想到求助於丘吉爾夫人把銀盤“奪”回來,於是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克萊門蒂娜。丘吉爾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語一番。
隻見丘吉爾微笑著點點頭,隨即用餐巾做掩護,也“竊取”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然後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裏的小銀盤說:“我也拿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不過我們的衣服已經被弄髒了,所以應該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對此語表示完全讚同,兩人將盤子放回桌上,於是小銀盤物歸原主。
在很多場合,很多人是不肯裝糊塗的,並能夠拍著胸膛理直氣壯地叫嚷:“我眼裏不揉沙子。”不肯放過每一個可以顯示自己聰明的機會,張口就是應該怎樣怎樣,不應該怎樣怎樣,遇事總是喜歡先用一種標準來判斷一下對與錯,卻總是出力不討好,原因就是不懂得難得糊塗的道理。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時會難於處理、難於解決的矛盾和衝突,人們可以借助於“故意的糊塗”,有意識地拖延時間,緩和矛盾、化解衝突,以便利用最佳時機解決問題——因此,這種“糊塗”實際上就是“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是一種少有的謹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專注於某項重要的工作,是一種為以後取得勝利的策略。
◇ 外表糊塗,內心清楚
糊塗與清醒,糊塗一些好呢?還是清醒好呢?一般的答案一定是後者。可糊塗學卻提倡前者。例如,電視劇《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自幼家貧,但他有誌要像先祖包公一樣做個明鏡高懸的清官。龍星長大,親戚們出錢給他捐了個候補知縣,是個九品芝麻官。龍星看似懶散糊塗的外表下有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智慧,每斷奇案,深受百姓愛戴。這便是外表糊塗、內心清楚的生活智慧了。
當然,如果一個人內心本來很清楚,卻要他在表麵上裝糊塗,這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非有大智慧者不容易辦到。而做到了這一點,就是所謂的“清楚之糊塗”了,這跟老子所讚賞的“大智若愚”幾乎如出一轍。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本來是個老謀深算、絕頂聰明的人,卻總喜歡裝糊塗。當年他在五丈原,憑借一套大智若愚、軟磨硬泡的陰鷙功夫,終於拖垮了老對手諸葛亮,居功至偉,在國內也權傾一時。正因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來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幹脆裝起糊塗來,以病重為由長期在家休假,給人製造一種他行將就木的假象。但他的對頭們還是不放心,派了個人以慰問病情為由刺探司馬懿的虛實。司馬懿幹脆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真的裝出一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樣子,接待來使,演出了一幕生動的活劇。在司馬懿的策劃下,來人果然被蒙騙過去了,回去就說司馬懿病勢沉重,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司馬懿的政敵們終於放鬆了警惕。就在這個時候,司馬懿暗中培植羽翼、廣羅親信,神不知鬼不覺地布置自己的兩個兒子抓住了京師禁軍大權。後來瞅準了一個時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幾乎將曹家的勢力一網打盡。至此魏國軍政大權盡數落在司馬氏手中。
你看,一個人充分運用糊塗學的技巧,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不失為保全自己的手段。細數古今中外,無論是政治、軍事、外交、管理,其實都用得著“清楚之糊塗”的招數。所以對聰明人來說,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什麼呢?那就是“該清楚時就清楚,偶爾也要裝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