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1 / 1)

光武中興

東漢黨錮之禍,是東漢桓、靈時的兩次涉及士人和太學生的事件,其影響深遠。

東漢時期,除了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集團相互鬥爭外,還有一個以名士和太學生組成的士人集團,他們不滿宦官掌權,主張改革朝政。公元165年,漢桓帝讓陳蕃做了太尉,李膺做了司隸校尉,王暢做了尚書。這三個人都是讀書做官、清正廉正、又不滿宦官的人,因而深受太學生們的擁護。

李膺一當上司隸校尉,就有人向他告發野王縣令張朔貪汙、勒索、虐殺孕婦,無惡不作。張朔是大宦官張讓的弟弟,他知道李膺的厲害,就逃匿到張讓家裏。李膺知道後,親自帶人到張讓家去抓捕,張讓為張朔說情,誰知李膺執法公正嚴明,下令斬了張朔。張讓馬上向漢桓帝哭訴,漢桓帝知道張朔確實有罪,也就沒有為難李膺。

李膺的舉動引起了宦官的仇視。第二年,有個和宦官交往密切的方士張成,他善於捕風捉影,故弄玄機。有一天,他從宦官侯覽口裏得知,朝廷要頒布大赦令。於是,他假裝看了看風向,說皇上就要下詔書大赦天下了。

別人不信他的話,張成就跟人家打賭,並叫他的兒子去殺人。李膺把張成的兒子抓了起來。就在這時,大赦的詔書果然下來了。張成得意地對眾人說:“你們看我占卜的靈不靈,詔書已經下來了,李膺不敢不把我兒子放出來。”

這話傳到李膺耳朵裏,氣得李膺火冒三丈,他說:“張成預先知道大赦,還故意縱容兒子殺人,這是藐視王法,大赦不該赦到他身上。”於是就下令把張成的兒子殺了。

張成不肯罷休,他找到宦官侯覽、張讓,讓他們替他兒子報仇。侯覽他們想出一個壞主意,叫張成上書漢桓帝,誣告李膺和太學生、名士結成朋黨,誹謗朝廷,請桓帝懲辦。他們還附上一份所謂黨人的名單,跟他們作對的人全列在上麵。

漢桓帝看了張成的控告,心裏早就對那些批評朝廷的讀書人不滿,就命令太尉陳蕃逮捕黨人。陳蕃一看名單,上麵寫的都是天下名流,不肯照辦。漢桓帝火氣更大了,通令各地,非把這些人抓到不可。

李膺、杜密、陳翔等名單上的二百多人全給逮捕了。有個名士叫陳寔,他也被列入黨人裏頭,有人勸他逃走,他毫不畏懼地說:“我逃了,別人怎麼辦?我進了監獄,和他們在一起,也可以壯壯大夥的膽。”他自己來到京城,投案進了監獄。範滂也跟陳寔一樣,挺著腰板自己走進監獄。

太尉陳蕃上奏章,為黨人說情辯護,被漢桓帝革了職。被捕的黨人在獄裏,受到宦官的百般折磨。李膺想了一個辦法,要治治這些宦官。於是招供出許多宦官的子弟,說他們也是黨人。宦官們沒有辦法,隻好對桓帝說:“現在天時不正常,應當大赦天下。”就這樣,兩百多名黨人又全部被釋放了。

這些黨人雖然被釋放,可漢桓帝卻下令“禁錮”他們終身,罰他們不許留在京城,一輩子不得做官。曆史上稱之為“黨錮之禍”。

公元167年,漢桓帝病死了,竇皇後和她的父親竇武,立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子劉宏為皇帝,就是漢靈帝。漢靈帝年幼不懂事,竇太後臨朝,竇武為大將軍,這時,陳蕃、李膺、杜密他們又重新回來,參與朝政。

宦官們害怕陳蕃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拿著皇上的節杖,誣陷陳蕃聯合竇武謀反,把兩個人給殺了,接著逼竇太後交出玉璽,並把她禁閉在南宮。陳蕃和竇武的家人和親戚都受到株連,李膺、杜密等一些人也被削職為民。

可是宦官仍不甘心,他們尋找機會繼續陷害黨人。沒過多久,就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