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堅忍不拔——成就大業的性情 步驟四:讓孩子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1 / 2)

第十章 堅忍不拔——成就大業的性情 步驟四:讓孩子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

我國著名的女籃隊長宋曉波的父親是個籃球健將,他期望女兒成為堅強的人,因此在培養孩子的意誌方麵費了不少心計。曉波6歲時考取了一所離家較遠的小學,從家裏到學校要乘兩次公共汽車,穿越幾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馬路。宋曉波的祖母很不放心,埋怨做父母的太狠心。可是宋父安慰母親道:“我們選中這所學校,也是為了鍛煉曉波獨立生活的闖勁和能力。一個人從小窩囊,長大了就很難有出息。”宋父買了一張月票,掛在曉波的脖子上。父母開始也不放心,宋父看著女兒上了汽車,便騎著自行車偷偷跟在汽車後麵,直到女兒走進學校大門才放心離開。

當曉波邁出了堅強的第一步時,父母又給她提出了新的鍛煉任務,要她單獨去把幼兒園的妹妹接回家,這也要換兩次車。當時曉波剛上一年級,妹妹隻有4歲。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紛飛,路滑車擠,曉波知道父母是在考驗自己,勇敢地答應了。去了一個多小時還沒回來,宋母著急了,騎車到幼兒園去詢問,阿姨說:“早走了。”她隨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門口時看見兩個雪團似的小人,她連忙趕上去,把她們緊緊地抱在懷裏。曉波解釋說:“汽車太擠,到站時下不來,我們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車後往回跑的。”母親聽了暗暗高興,誇獎了她們。

在父母這種有意識的教導中,宋曉波終於成長為一位意誌堅強的人,使得自己作為中國女籃隊長,引領隊員們在第九屆世界女籃錦標賽中奪得3個第一。

現在的獨生子女由於缺少磨練,加之父母對孩子保護過多,普遍存在著意誌不夠堅強的問題。有的孩子遇到困難便退縮,經不起絲毫的挫折;有的孩子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做事情常常是半途而廢;有的孩子怕這怕那,謹小慎微,缺乏闖勁;有的孩子容易衝動,行為輕率,不善於約束自己。這樣的孩子即使有了正確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也很難轉化為道德行為。鍛煉孩子的道德意誌,就要有決心、有恒心,舍得讓孩子吃苦,為孩子創造鍛煉的條件。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小時候父母有意識對他們進行的磨練。就像宋曉波的父母一樣,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刻意讓孩子“早當家”,早一點體會到人生的艱辛。

寫給父母

在生活和工作中鍛煉孩子的堅強意誌

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說:“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又如陶行知所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然而,我們不少父母“心太軟”,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進行“一條龍”、“全方位”、“係統化”服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讀,直至填寫誌願,“設計”前程。孩子們成了“抱大的一代”,如同溫室中的花朵,患了“軟骨症”,見不了世麵,經不起風雨,結果獨生子女難獨立,著實令人擔憂。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應成為父母重要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