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情況下,父母的過分照顧、擔心和保護,成了孩子的沉重負擔。特別是許多母親們,孩子一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想象出各種危險可怕的情景:一會兒在路上讓汽車撞了,一會兒遊泳給水嗆了等。世上不會有因為怕孩子摔跤而不讓孩子學走路的母親,但是現在真有不少因噎廢食的父母,因為怕孩子碰著、撞著,給孩子設置了許多禁區,不許摸電器、不讓碰爐灶、已經上中學了不許單獨坐公交車等。這種寸步不離的看管與設置過多的限製,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其各方麵的能力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提高,從而使他們內心產生自卑、抑鬱的情緒。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優柔寡斷,膽小怕事,缺乏勇敢麵對困難的精神,也缺乏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
有一位父親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女兒的學校組織他們到離家20公裏以外的森林公園活動,為了讓女兒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他決定對女兒放手,讓她一個人去參加。這位父親事先教女兒記住從家裏到森林公園的路線,再給她一張地圖,然後要她一個人騎自行車去。女兒從來沒有單獨去過這麼遠的地方,這位父親放心不下,就騎車跟在女兒後麵,看到女兒不時停下來看地圖找路,自己耐著性子默默地在不遠處看著。
當女兒埋頭騎過公園大門卻渾然不知時,父親也沒有叫她,讓她自己兜了一個大圈子再回到森林公園門口。雖然女兒到達目的地時遲到了兩刻鍾,但這是女兒自己獨立到達了目的地,父親為她感到驕傲。回來後女兒委屈地說:“人家都是由父母陪著來的,就我一個人孤孤單單。”經父親開導,女兒由委屈轉為自豪,並高興地說:“以後再遠一點我也不怕了。”父親通過設計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女兒的獨立活動能力,而且使她在實踐中增強了自信。
父母應該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外界接觸,不能把他們像小鳥一樣關在“籠子”裏。給孩子大量的外界刺激,讓他們盡量地接觸、了解外界事物,接收外界信息,對其發展特別是智力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上升為理性認識的條件,沒有豐富的感性認識自然難以上升為理性認識。孩子們缺少生活經驗,他們的思維過程是形象思維,是借助事物的實際樣子、形象來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判斷的。沒有見過、沒有觀察過事物的特征,很難對此類事物進行正確的、迅速的思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反應慢、腦袋笨。讓孩子走出居室,更廣泛、更深入了解周圍的世界,接受各種信息,豐富他們的視野,這才是促進孩子獨立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