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獨立自主——擺脫依靠的武器 步驟一:父母要舍得對孩子“放手”
留學英國的陸健先生在1997年《社會》雜誌上,發表了“讓孩子獨自爬山”的雜談,為人父母者能夠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在英格蘭北部湖區的國家公園旅遊時,我們與利物浦大學教授理查德一家三口爬上了千米高的斯科費爾峰。同行中,有理查德6歲的兒子小威廉。小威廉長著一頭金黃的卷發,身體敦實,活潑可愛,一雙碧藍的眼睛充滿了童真,一路上與我們相處得很好。
“起初,山勢平坦,藍天白雲下偌大的山穀被厚厚的黃褐色秋草緊裹著,登山者總共隻有十來個,顯得空空蕩蕩。我們一行6人,隊伍前後卻足有1公裏長,小威廉與他母親一直落在最後,而理查德卻走在最前列,常常遠得看不到身影。我問理查德,是否要等等他們娘倆,理查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放心吧,他們沒問題。’果然,午餐時分,當我們在一棵鬆樹下休息時,他們追了上來。
“越往上山勢越陡,幾乎已無路可尋。接近山巔約兩公裏的山坡,坡度足有70度,而且風化了的亂石遍地散布,腳無法用力支撐。沒辦法,我隻能手腳並用,如貓狗行走,那是真正的‘爬’山,危險程度遠勝於黃山、華山。但我最擔心的還是落在後麵的小威廉。我在一塊突兀的大石上稍事休息時,看到小威廉光著上身,一個人正奮力向上攀登,沒有任何畏懼之色。我向他高聲叫道:‘當心點,威廉。’他卻用剛學到的中文回答道:‘不用擔心,我能行。’我真納悶,為什麼理查德讓6歲的小孩獨自爬山?這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很難理解。說真的,爬如此危險的山我也是平生第一遭,但看到一個6歲小孩能夠毫無畏懼地向上攀登,我心中頓生一種力量,激勵我奮力登上山頂。
“下山途中,我問同行的一位副教授:‘你敢帶你的妻兒爬這樣的山嗎?’他說不敢,我說我也不敢。回國已經好長時間,這件小事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讓我思考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子女。”
針對父母對孩子照料過度的現象,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理查德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對付各種困難的能力,早日成人,以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此看來,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愛和最好的財富,莫過於教他早日脫離父母的懷抱,自立自強。
寫給父母
不應該把孩子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掌心”
在西方國家,孩子玩耍時母親一般都不緊盯著,孩子摔倒了她們隻在遠處注視,叫孩子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在國內常見這樣的情況,孩子玩時父母親常常死盯在孩子後麵,大聲地喊叫:“別跑,當心摔著!”、“別摸,那兒髒!”、“別走遠了,危險!”等。當孩子不小心被絆倒時,父母趕快上去抱起來,又拍又哄,孩子本來並沒有哭,見有父母在身邊反倒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