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會儉樸——美好生活的開始 步驟二:從小培養孩子的節儉習慣(2 / 2)

曾經有一位讀高中一年級的女生說:“我們家裏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父母的收入微薄,但父母對我的消費從不吝嗇,這兩天為給我買一雙鞋竟花掉了媽媽一個月的工資。”麵對主動為自己高消費的父母,孩子有些不情願:“沒想到他們會舍得給我買這麼貴的鞋,弄得我很尷尬。因為爸爸媽媽在自己的花銷上一貫斤斤計較,可有時卻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本來隻需七八十元就能買一雙挺不錯的鞋,他們卻偏要破費。”

目前,這種父母主動為子女高消費的現象在大學生、中學生中並不少見,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不少父母以孩子身穿名牌為榮,認為孩子穿得體麵父母臉上也有光,做父母的苦一點不算什麼,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一位母親說:“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不能讓孩子也像我這樣,看著孩子穿得體麵、吃得舒服,我心裏高興。”現在的孩子缺乏節儉意識、隨便浪費的現象非常普遍。在某小學,教師和員工發現很多孩子丟棄的東西,大到皮茄克、太陽鏡,小到鉛筆頭、橡皮,撿回來堆滿了一間屋。學校的廣播不斷廣播,卻沒有一個學生前來領取。

勤儉節約既是對創造財富的勞動者的尊重,也是對用自己的血汗錢購買物品的父母的尊敬。毛澤東對孩子的勤儉教育可以成為當今每一個家長的楷模。據說當他看到兒女們吃飯時把飯粒撒在了桌子上時,就讓孩子把飯粒拾起來吃掉,並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給孩子聽,教他們懂得農民種田的辛苦,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尊重別人勞動的習慣。

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父母們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

第一,認識到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開端。美學大師朱光潛曾經說過“有錢難買幼時貧”,這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儉樸美德。

第二,從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習慣。首先,要在生活細節上養成節約的習慣,比如愛惜糧食、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其次,在使用學習用品上要講節約,不要因為寫錯一兩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等。

第三,讓孩子學會量入為出。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辛勤勞動得來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費用都是費力氣掙來的。讓他們知道家庭的經濟能力,這樣他們就會自覺抹掉不必要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