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會儉樸——美好生活的開始 步驟一:多讓孩子嚐嚐“苦”頭(1 / 2)

第三章學會儉樸——美好生活的開始 步驟一:多讓孩子嚐嚐“苦”頭

台灣億萬富豪王永慶運動用的一條毛巾,據說使用了30年;一雙跑鞋已經綻開了線,他讓女兒縫補後繼續穿。王永慶經常這樣對兒孫們說:中國有句老話,“富貴不超過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如果不努力,根本沒有出頭的日子;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響,還知道用勁;到了第三代大都連什麼是“苦”也沒見過,最容易鬆懈。這種演變過程往往使人疏於防範,所以不要想著靠祖輩們的財富生活。

王永慶的長子王文祥13歲出國留學,期間他都是隱瞞身份,一直到取得倫敦大學物理學博士、光學和企業管理碩士以及化學博士的學位後才衣錦還鄉,進入台塑集團。王永慶讓他和一般的新員工一樣先到工廠實習,然後才逐級提升。

世界船王包玉剛對四個女兒說過:一個人有一雙鞋就夠了,這也是他幼年在寧波老家受到的家訓。包玉剛回憶說:“早年每當我跑得太快的時候,母親總要對我說:‘當心你的鞋子’。”這家訓既成了包玉剛穩妥賺錢的要訣,也成為他對女兒們的告誡。包玉剛的幾個女婿各有建樹,但在家裏卻經常擔當晚餐後洗碗的差使。

英國王子威廉10歲時就放棄了豪華的宮廷生活,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要求去上住宿學校,每隔三周才能回家一次,一學期隻有9英鎊的零用錢。他幼年時使用的嬰兒車還是父親30年前用過的那一輛,玩具也是父親當年玩過的木質玩具,節日禮物多為廉價品。

讓孩子嚐嚐“苦”頭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儉樸美德。許多“以儉養德”的事例告訴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有誌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永久財富。要想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就要讓他們多嚐嚐“苦”頭。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吃過苦的孩子、在蜜罐裏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財富來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

寫給父母

通過5種方式讓孩子嚐點“苦”頭

許多孩子沒有經曆過艱難困苦,根本不懂得“節儉”二字,隻要求吃好的,穿好的,玩具也是越多越好,越高級越好,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會生氣。有的隨便拋撒浪費糧食,不愛護衣物,特別是對玩具更是隨意搞壞,亂丟亂扔,弄得殘缺不全,浪費嚴重。他們不知道糧食、衣物和玩具等來之不易,更不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因此,讓孩子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父母努力的方向。

哈裏的祖父洛克菲勒是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董事長,父親是曼哈頓公司的經理,他們不僅自己生活節儉,也不允許子女們鋪張浪費。這個家族有個家規,孩子18歲以後經濟完全獨立。哈裏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係的高材生,他曾經到紐約港曼哈頓碼頭參加勞動,開吊車把集裝箱從貨輪上卸下來。他說:“我父親年輕時比我更苦,當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為了交付昂貴的學費,每到假期就到密西西比河的貨輪上當水手,幹著最髒最累的活兒,這樣才讀完大學。祖父雖有錢,但我從不伸手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