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保持誠實——贏得信任的基礎 步驟三:要敢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一天上午,母親奧德瑞認為花瓶是兒子波恩打碎的,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兒子訓斥了一通。波恩雖極力辯解,奧德瑞就是不相信,還為兒子不肯承認錯誤而傷心不已。下午,鄰居家的孩子抱著小貓過來道歉,說小貓爬上爬下把花瓶打碎了,請求奧德瑞的原諒。送走鄰居之後,奧德瑞趕忙把波恩叫到了跟前,她撫摸著孩子的頭發,柔聲說道:“對不起,寶貝,媽媽錯怪了你。媽媽現在知道花瓶是小貓打碎的,不是你,你願意原諒媽媽嗎?”
沒想到波恩竟“哇”地一聲哭了起來,比剛才還委屈。奧德瑞慌了,捧著兒子的小臉說道:“寶貝別哭,是媽媽不對,媽媽向你道歉好不好?下次再遇到什麼事情,媽媽一定會先調查一下的,決不會再冤枉你。”
奧德瑞接受了這個教訓,以後再也沒有盲目地批評過兒子。在這之後,波恩經常向人提起這件事,並且自豪地說:“一想到這件事兒,我就覺得媽媽特別好,自己特別幸福。”
如今社會上學會“道歉”的人已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各種類型的“道歉公司”,這無疑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但有不少人在家中卻從不道歉,尤其是父母,更不願向孩子道歉。其實,一個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不犯錯誤,不可能沒有缺點。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在長期的工作中也不可能沒有缺陷或者沒有感到遺憾的地方。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缺點或者錯誤“諱莫如深”,刻意地將自己“打扮”成完美的化身,在孩子麵前隱瞞我們的錯誤,我們的“光輝形象”必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嚴重的誤導。因為孩子必然以父母為榜樣,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無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深深自責,甚至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並且,父母在孩子麵前隱瞞錯誤會讓孩子產生誤解,認為父母都可以隱瞞錯誤,自己也可以這麼做,這樣是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的。
寫給父母
向孩子承認錯誤益處多
不少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與“威信”,因此不願意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比如: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誤導了孩子,還給自己護短,不當回事兒。這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說教育了。
實際上,父母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之腦後。父母如果在做錯事後總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到原諒別人的甜味。比如當孩子“闖禍”後一些父母由於一時衝動,往往會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過重的批評或懲罰,事後又往往會後悔。這時,倘若父母能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補救自己的“過失”,就能引導孩子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