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擁有愛心——點燃生命的火種 步驟五:培養孩子關照他人的好習慣(1 / 2)

第一章擁有愛心——點燃生命的火種 步驟五:培養孩子關照他人的好習慣

姨母到哈裏家做客,哈裏叫出自己8歲的女兒泰密,讓她向老人問好。隨後的幾天,哈裏將照顧老人的任務交給了泰密。泰密是個很乖巧、很聽話、很懂事的女孩,也很樂意照顧老人。但問題是,她以前從來沒有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後來在父母的幫助下,泰密終於學會了如何關照老人。姨母在哈裏家玩得很開心,走的時候摸著泰密的頭,不住地誇她是個好孩子,是一個會關照人、有愛心的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失去善良的情感,那麼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人類的善良、愛心在關照父母、關照老人甚至關照陌生人身上得到體現。在關照別人的同時,也是付出愛心、顯示善良的時刻。

寫給父母

讓孩子學會關照3種類型的人

第一,讓孩子學會關照父母。

在家庭中,獨生子女在物質和精神方麵都享受到最大的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向孩子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轉化為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愛父母、愛他人之後,在未來才有望做到愛崗位、愛祖國、愛人民。

生活中的許多場合、許多事情,都有一個對孩子進行關心他人的教育問題。隻要父母以自身的行為施以積極影響,善於抓住時機正確引導,孩子的愛心就一定會逐步培養起來。隻有讓孩子多體驗別人的疾苦,才能激起他們的愛心或同情心,從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關照父母,比如當爸爸下班回來時,媽媽應該教孩子說:“爸爸,您辛苦了,我給您拿拖鞋。”等爸爸換完拖鞋,再及時提醒孩子給爸爸端杯水;吃飯時爸爸沒回來,要提醒孩子給爸爸留飯或耐心等待。

當孩子學著給父母做一點事時,哪怕是給媽媽倒杯茶、給爸爸拿支筆,父母都應該給予鼓勵。父母應經常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隻有在他們有了切身體驗時,才能領會父母照顧他們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力量幫父母做事,為父母分憂解愁。

第二,讓孩子學會關照老人。

尊老敬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但是在日常交往中,常常發現不少孩子不尊敬老人,比如頂撞老人,不服從管教,或者用生硬的態度命令老人為自己服務。作為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孩子的尊老敬老意識。

首先,要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在他們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父母在與老人相處時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比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孩子將父母的言行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就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