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活著就是幸福 缺憾不等於不幸福
我們都在尋求完美,可是完美空間是什麼呢?
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個圓被切去了很大一塊三角,它想讓自己恢複完整,沒有任何殘缺,於是四處尋覓失落的部分。因為它殘缺不全,隻能慢慢滾動,所以能在路上欣賞野花,能和毛毛蟲聊天,享受陽光。它找到各種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適,所以隻能把它們留在路邊,繼續往前尋找。
有一天,這殘缺的圓找到了一塊非常合適的碎片,開心得很。把它胡亂地拚上,開始滾動。現在它是完整的圓了,能滾得很快。但它卻發覺因為滾動太快,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於是它停止了滾動,把補上的碎片丟在路旁,又慢慢地滾走了。
人往往在有所失去的時候,特別盼望能夠撿回失去的東西。其實,心中滿懷希望和期待並不糟,它會讓你懂得珍惜和感恩,使你受益一生。
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遺憾,勇於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坦然的人,可以說是完整的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能如殘缺之圓繼續在人生之途滾動並細嚐沿途滋味,就能達到完美境界,這就是生命所能賦予我們的:不求事事如願,但求問心無愧。
古語雲:甘瓜苦蒂,物不全美。從理念上講,人們大都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正如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一樣,也不存在神通廣大的完人。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具體問題上,許多人仍然習慣於追求完美,求全責備,對自己要求樣樣都是,對別人也全麵衡量。
難道那些偉人、名人果真那麼十全十美、無可挑剔嗎?絕非如此。任何人總有其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麵。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過1000多項發明,被譽為“發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卻固執地反對交流輸電,一味主張直流輸電。
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創造了生動而深刻的喜劇形象,但他卻極力反對有聲電影。
人是可以認識自己、把握自我的,人的自信不僅表現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價值,也表現在能認識到自己有缺點和毛病。我們不苛求完美,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兩重性是不易改變的。所以,我們應當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感覺,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短處、缺點,我深知自己的潛能和心願,也看到自己的困難和局限。
自我容納的人,能夠實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確理解和看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這樣就會拋棄驕傲自大、清高孤僻、魯莽草率之類導致失敗的弱點。我們以這種自我認識、相互包容的意識付諸行動,就能從自身條件不足和不利環境的局限中解脫出來,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麵不如別人,隻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會果敢行動,我行我素,因為任何一個人隻有經過跌跌撞撞,爬起來再來,才能學會諸多本領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弱點,隻不過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現和與人交際中都會有“出醜”的表現。有些人由於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缺點,拿出勇氣,去革新和突破自己,所以,他們情願不做事、不講話、不交際,也不願意在別人麵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在燈光燦爛、樂曲悠揚的宴會廳裏,他們很想站起來跳舞,可是怕別人笑話自己舞技拙劣,寧願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觀眾越多,他們就越鼓不起勇氣。
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與人類現有的知識、經驗、能力的彙集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個人如果隻能見人之所短而不能見人之所長,從而刻意於挑其短而不是著眼於其長,這個人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放棄完美,因為不追求完美將達不到理想的目標,這隻是一種慣性思維,而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隻有放棄完美,才能樹立起自信自愛的意識,才能真正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價值、選擇和追求。
心靈小貼士:
人生不是一盤棋,走錯一步就會痛失全局。人生更像足球賽,即使最強的隊也會在比賽中失手。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遺憾,勇於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坦然的人,可以說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