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子》
在品味《論語》的時候,我們曾經講到了孔子的“正名”。在孔子那裏,“正名”意味著“該是什麼樣,就怎麼樣”,也就是說事物應該符合它本來的樣子。我們知道,“正名”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戰亂的春秋時期,“名”和“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分離,人們經常看見一些令人氣惱的名不符實的現象;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孔子認為辦法隻有“必也正名乎”。
雖然在孔子那裏已經有了“正名”,但是孔子並沒有把“正名”形成一種係統的理論學說,而真正讓“正名”成為係統理論學說的是戰國時期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他便是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說起公孫龍這個名字,大家或許並不熟悉。然而,大家一定熟悉那句著名的“悖論”——“白馬非馬”。其實,這句“悖論”就出自公孫龍之口。實際上,公孫龍不僅說過“白馬非馬”的“悖論”,還說過“離堅白”的“悖論”(即世界上不存在堅硬的白色石頭)。乍聽起來,公孫龍的這些“悖論”顯得異常荒謬。可是,大家隻要細致地品讀,就會發現其中蘊涵著的深刻邏輯學思想。關於這一點,在後麵的文字中我們就會感受到。
還是讓我們先來熟悉一下這位思想家。根據史料記載,公孫龍出生於約公元前325年,去世於約公元前250年。如果這個史料記載沒有錯誤的話,那麼公孫龍就是戰國後期的趙國人。關於這位思想家的事跡,我們從史料裏麵了解的並不多,隻知道如下的一些:在公元前204年的時候,公孫龍曾到燕國去遊說燕昭王,勸這位愛打仗的君主別再輕易挑起戰事,然而他的遊說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後來,他還在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家當了二十多年的座上賓。在這裏,他遇見了一些當時的名人,比如趙惠王、鄒衍和孔穿等人。
除了以上的事情之外,我們現在了解到的公孫龍的生平事跡主要就是他經常與人辯論,而辯論的主題就是上麵說到的“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至於這些辯論的結果,作為名家學派(其實就是西方所謂的邏輯學派)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自然是逢辯必贏了。這一點,我們從他的著作《公孫龍子》中的記載便能看出。翻開《公孫龍子》,在每次辯論結尾,往往都是他的那些對手,比如孔穿和子高等“不應”或者“弗應”,也就是被他說得啞口無言。看來,要想學習怎樣跟人辯論,就得好好研讀公孫龍的辯論術。
盡管如此,公孫龍的辯論並不是在逞口舌之能,他是有著深刻的思想意義的。換句話說,公孫龍之所以要與人辯論那些看起來像“悖論”,而實際上仔細推敲又有某些道理的論題,其實是為了糾正上文說到的那些名不符實的現象的。在他看來,在人們的日常言行之中,有很多地方都有邏輯矛盾,因而必須得到糾正。如此說來,那些認為公孫龍隻知巧舌如簧的觀點,也確實是有些委屈這位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