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做最真實的自己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說去吧(1 / 1)

第7章:做最真實的自己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說去吧

有人說做事容易做人難,有人說做人不難做自己最難,其實做自己也不難,總比從別人嘴裏東聽一點西聽一些,支離破碎的拚出自己的形象容易,走自己的路不後悔,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人生就不會浪費。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孩子用一頭驢子馱著貨物去趕集。趕完集回來,孩子騎在驢上,老頭兒跟在後麵。路人見了,都說這孩子不懂事,讓老年人徒步。孩子就忙下來,讓老頭兒騎上。於是旁人又說老頭兒怎麼忍心,自己騎驢,讓小孩子走路。老頭兒聽了,又把孩子抱上來一同騎。騎了一段路,不料看見的人都說他們殘酷,兩個人騎一頭小毛驢,把小驢都快壓死了,兩人隻好都下來。可是人們又都笑他們是呆子,有驢不騎卻走路。老頭兒聽了,對小孩子歎息道:“沒法子了,看來我們隻剩下一條路:兩個人扛著驢子走吧!”

正因為老頭兒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總是被路人的言行所左右,最終落得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從而不知所措,徒增煩惱。

我們畢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一言一行總會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周圍世界的評論。這些評論可能是褒揚,也可能是非難。但不論是褒揚還是非難,都有理解與不理解、公正與歪曲的成分所在。所以,對於這些評論,不能一概地接受。

許多人做起事情來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講的老頭兒和孩子,一件事想做得麵麵俱到,別人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誰有意見,就聽誰的。可是麵麵俱到的結果呢?卻是沒有人滿意,反而也將自己置於無所適從的境地。

處處想麵麵俱到,既想討好每一個人,又想不得罪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麵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一定這麼認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領情。再者,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讓這個人滿意,就會令那個人不滿意。你做得麵麵俱到的結果最後隻有兩種可能:要麼自己累得半死;要麼被人捏住軟肋,任人擺布。

與其這樣,我們何不明智一點,快樂地做我們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人做事,我們就不必勉強改變自己,不必費心掩飾自己。這樣,就能少一些精神的束縛,多幾分心靈的舒展,就能少一點不必要的煩惱,多幾分人生的快樂與輕鬆。

相反,忘記了“我是誰”,硬要逼迫著去改變自己,戴著麵具去應付人生,所有的煩惱就會接踵而至。設法掩飾自己本就要付出許多的心力,而一旦沒有掩飾好,便會更糟。對於做人來說,與其把心力花在這上麵,還不如索性識我真相、見我真人,知我真本色。

愛默生在散文《自恃》中說:

“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段時間確信:物欲是愚昧的根苗,模仿隻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充滿了好東西,不努力你什麼也得不到;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隻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查理·卓別林剛剛參加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讓他模仿德國當時一名著名的喜劇演員,可他表演一直都不出色,直到找出了屬於他自己的戲路,才成為舉世聞名的喜劇大師。在歐文·柏林與喬治·葛希文兩人相識的時候,柏林已是有名望的作曲家,而葛希文還僅是個每星期隻能賺35塊錢的無名小卒。柏林非常欣賞葛希文的才華,願付3倍的價錢聘請他為音樂助理。但後來柏林卻說:“你最好別接受這份工作,否則你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假如你秉持本色努力奮鬥下去,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葛希文。”葛希文牢記柏林的忠告,努力奮鬥,最終成為了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家。

因此,我們應慶幸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應該把自己的稟賦發揮出來。不管是好是壞,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園地;不管是好是壞,你都得彈起生命中的琴弦。

隻要做你自己,你便是快樂的。

幸福完全是一種個人的感受,因為它無需尋求別人的認可。緊緊擁抱自己的快樂,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人生苦短,沒有必要讓自己過得和誰一樣,更不用讓自己走上別人的路。做回自己,脫下一切偽裝,輕輕鬆鬆開始自己的生活!擁有快樂,你就擁有了一切!